中新网6月1日电 中国人民大学29日宣布成立国学院以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观点认为,从前北大、清华设立文史哲实验“大师班”有了失败的教训,置疑人大此举出于怎样的考虑?新京报就此问题专访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纪宝成表示,组建国学院并非“一时之举”,同时对学生毕业走向充满信心。
考虑开设琴棋书画课程
国学院以经史子集为主题,跟以往的课程不一样,比如开设专门的《论语》课。
新京报:在培养方法上有哪些不一样?
纪:在培养方法上,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古代书院的培养方法,比如说背诵的方法,这在国学教育中是很重要的方法,背一些经典文集,学习国学不背诵经典文集怎么行?完全用西洋的办法来培养国学人才肯定是不够的,虽然这些方法在培养人才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我们还是要借鉴和吸取古代方法,看看其中有哪些东西值得借鉴和吸取。但现在我还不能给你说得比较具体。
新京报: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纪:国学院以经史子集为主题,跟以往的课程不一样,比如开设专门的《论语》课。当然其中还有文史哲课程,这是专门的理论,肯定要介绍西方的东西,西方的文学、西方的文艺理论、西方的哲学思想、世界史,这肯定要讲的。我们要在世界的范围内定位国学。时空的范围,当代的标准,决不是钻故纸堆,但是传统文化这一块是他们的主体学习内容。
专家也提到要开设选修课,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我们也在考虑中。
新京报:你说还要设立国学学位?
纪:这是想在学位制度上有所突破。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学位,但正在考虑单独设立国学学位,文学学位、史学学位和哲学学位不能代表它。我们就这个问题已经向教育部汇报过了,争取今年下半年,最迟明年上半年要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论证报告,要求设立国学学位。鉴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们不主张设立国学学士学位,直接设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要读的东西太多了,设立国学学士学位是没有意思的。
很多单位都会需要国学人才
所以我个人认为就业不会是个大问题。
新京报:有不少人担心这些学生的就业,你怎么看?
纪:我不担心这些学生的就业。学界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这个需求量是很大的。不仅国学学科,甚至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军事学都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
企业界,我们相信大型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需要中国的国学人才,我曾同一些大型企业领导人交换过意见,他们说,你们国学院的毕业生到时候我们全包了,这是比较乐观的说法。
最表面化的是书函也需要这种人才,企业战略的制定,高级文书的书写,这需要国学功底深厚的人才。
还有政府部门很需要国学人才。由于政府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他们对标点和句读的要求都很高,这要求很严谨的,不然会出现笑话。所以我个人认为就业不会是个大问题。
新京报:那人大是专门培养这样的人才吗?
纪:就人大而言,办国学院,还是为了学术繁荣,为了接续文脉,整理国故。
新京报:但还没有经过检验,现在就业形势毕竟很严峻。
纪:对就业问题我们不能打包票。现在就业市场上太多大路货。我们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是别人无法取代的,门槛很高,不可能也不应当大规模地培养。
这个事情不是一时之举
我觉得有两届毕业生就会摸索出一条比较成熟的国学教育的路子。
新京报:人大组建国学院,会不会带来国学热,其他高校也仿效?
纪:重振国学现在是要保证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国现在有个毛病,专业一热,一哄而上,非得把它搞臭搞跨,但国学专业的进入难度较大,门槛也比较高,一些学校不敢轻易办。我们一时还不担心有过多的学校开设国学专业。
新京报:像以前文史哲班,这次社会对国学院也是相当的关注。但文史哲试验班最终的效果不太成功,你有没有做好国学院的组建也不太成功的准备呢?
纪:这个事情我们当初是考虑到的,所以我们有两块牌子,一个是国学院,一个是国学研究院。我们斟酌了很长时间,利弊我们都考虑到了。但我们迈出一步当然不会愿意迈出一个失败的步子。虽然我们不能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我还是坚信不会失败,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新京报:什么让你有这样的信心?
纪:这个事情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一时之举。虽然现在不管是制度上还是在创办条件上并不是很成熟,虽然社会比较关注,但社会认可和社会接受程度还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我觉得有两届毕业生就会摸索出一条比较成熟的国学教育的路子。我想,未来的国学大师肯定是从这里起步的。(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