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竹园村西医涉及配错药事件,至今已造成两名病人死亡,令市民日常看病也提心吊胆。有人因此重新提出“医药分家”的建议,强制由药剂师进行配药工作,但由于香港药剂师异常短缺,此举只能视作长远解决方案。短期而言,私家医生必须加强监督护士配药,做好把关的工作;医学会亦应鼓励市民取药时如有疑问应向护士问清楚,保障自己的知情权。
竹园村西医配错药不单涉及百多名病人,而且更造成病人不幸死亡,事件的严重性不言而喻。虽然卫生署强调此乃个别情况,并不代表现行配药制度存在漏洞,但事件毕竟反映病人在看病时,只能完全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遇上对方开错药亦无从得知,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病人的处境其实十分无助。
更加严重的是,竹园村事件难免令病人对私家医生的信心大减,生怕下一名无辜受害者会是自己,生命安全可能受到威胁。卫生署和医学界无论如何解释,亦只会令人感到只是文过饰非,病人的担忧仍然挥之不去,甚至抗拒再次光顾私家医生。因此与其强调这是个别事件,业界不如以更切实的行动,重建公众对私家医生的信心。
竹园村事件发生后,实时有人因此重提立法强制“医药分家”,确立必须由药剂师配药的制度。有关制度在欧美国家行之已久,无论是否出现竹园村事件,政府均好应该对建议加以研究;但问题的关键是,目前香港药剂师的人才供应异常缺乏,“医药分家”短期内根本并不可行。在“远水难救近火”下,此举只能视作长远解决方案。
因此,在中短期而言,医学界必须采取更迅速和果断的措施,重建市民对私家医生的信心,避免医生和病人关系出现危机。首先,由于目前在诊所负责配药的护士未受药品专业训练,质素参差不齐,因此要防止配错药,只能要求医生做好把关工作。对此医学会应该发出专业指引,责成全港的执业私人医生,全面加强监督护士配药,尽力降低配错药的风险。
其次,虽然诊治涉及专门的医学知识,但病人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亦应尽量得到提高,让病人增加权益的保障。例如医学会应该主动发放更多有关医药的信息,并透过公众教育活动,鼓励病人多学多问,增进自己对病情的认知和对医药常识的了解。对此私家医生就更加是责无旁贷,私家医生和护士应该耐心向病人详细解释用药的理由,以及服后可能出现的效果;同时亦应该详细列明药物的名称,让病人可以有所依循。毕竟医生“高高在上”已是明日黄花,尊重病人权益才是“今时今日应有的服务态度”。(摘自香港成报5月31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