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移民妈妈的话:生长在美国这方土上的孩子与我们移民最大的区别,也许不是麦当劳披萨饼与喝稀饭契咸菜的区别;不是电子游戏网上聊天与捉泥鳅吹柳哨的区别;不是逛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和学工学农学军的区别。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是信仰。
中国人大多数不信教不仅仅是“毛主席思想”的教育,更多的是二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不仅侵染了中国人民,也侵染了东南亚周边国家。教堂在东方人中间不甚流行。
但在美国,去不去教堂是个重大的选择。周末,当邻居小伙伴跟着基督徒父母去教堂时,孩子询问的目光时,华人父母不约而同面临了“宗教信仰”问题。
我们怎样对待孩子的信仰?
华人妈妈A说,本来不想触及这个话题,一是敏感,二是“难说”。我小学第一句话是“毛主席万岁”,第二句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中学多在学习“唯物主义”“马列思想”,到美国来多年不进教堂,倒是进了巴黎圣母院一次,与牧师谈论了半天基因与信仰的关系……然而,当大儿子把“摩门教”圣经带回来家,小侄女又拼命请求妈妈带她去见有上帝的地方,我们犯难了。
A说,有人建议我们随便选一个教堂去!这就更不容易了。我上了一下午的课,也仍然记不清楚Roma Catholics,Protestants和其它天主教派的区别,也别说教派之间的联系和纷争了。何况美国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除了数不清的基督教派,还有中国佛教,穆斯林……
据了解,在大多数华人家庭里,关于宗教的争论常常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有什么益处好处的问题。有位妈妈就坚定地认为:去教堂就是有信仰,有信仰就会有理想有纪律有友爱有群体精神,先带孩子去教堂再说,去哪一个教堂另说。另外一位母亲则不同,她说她也祈祷,虔诚的,但从不去教堂。她说一个人信不信上帝是那个人与上帝的对话,与教堂无关。
孩子会自己做出选择
华人妈妈B说,我对孩子信不信,信什么都不在乎。主要因为在乎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这观点大概源于我的朋友盖瑞。
B说,盖瑞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年轻教授,他没有继承基督徒父母的信仰。盖瑞说,年幼的时候自己是被赶鸭子赶过去的,是没有选择地-去我妈妈去的地方。但一个教会就像一个小岛,它把人们圈在里面,有一定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其实,有人合适在里面,有些人则不合适。到了一定的年龄,我发现自己不合适,就逃跑了。
没有强烈的宗教情节也是一种幸运
一位华人朋友C说,三年前他在梵帝岗教堂参观达。导游是一意大利小夥子,25岁。小伙子说,他这一代意大利人,除了结婚丧葬去教堂外,很大部分人已经不去教堂,也不信教了。真正的自由思想已经代替了基督教里僵化的说教。
这位华人朋友说,我就是这么教育我儿子的,我庆幸,他在我们的影响下,不信任何教,更喜爱看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书籍,这会让他成为一个心胸开阔,与所有的人友善和睦相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事实上,我观察他平时和班上宗教不同种族不同的孩子都相处很自如,没有偏见。这对他将来的健康成长很有益。
这位华人朋友继续补充说,现在的世界,宗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信仰问题,在世界上有战争屠杀不公的地方,往往是宗教争纷激烈之地,人们信不同的神,不能容忍别人顶礼膜拜和自己不相同的神,这种东西,是人类的愚蠢和悲哀。
他说,中国人没有很强烈的宗教情结,这是中国人的幸运,也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与其它人民友善相处的根本。不要让孩子失去这个宝贵的素质,让宗教迷惑了他美好的人生。宗教:融入异乡的一种活法
华人青年小东说,选择信仰,其实是选择活法,或者说生活方式。是个一整套地东西。信仰不过是这套东西地总纲。物以类聚,个人要选择活法,即便不主动选择,也是被动选择),群体也会选择个体,教堂和个人信仰其实是个双向的选择过程。
身出异乡常常会感觉孤寂,孩子们的群体意识使他们更加愿意融入当地的社会群体活动中。有关专家指出,华裔父母面对此,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选择,因势利导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来源:美国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