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沈阳五月十八日电 题:英美盟军战俘在中国留下“失去的岁月”
——访沈阳英美盟军战俘营
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金果林 胡玉军
在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青光路中捷友谊厂附近,有一处日本人残留的水塔和宿舍楼。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前的两年多时间,日本人在这里先后秘密关押了两千多名英美盟军战俘。随着相关情况不断被揭露出来,人们了解了英美战俘在此所遭受的凌辱、虐待和杀戮,这里也成了“东方奥斯威辛”。
随同记者一行来到这里的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张一波介绍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把从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俘虏的英美战俘运到沈阳,先是关押在沈阳大北监狱里,每天押着战俘到三个工厂去劳动,其中一个工厂是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代号MKK),即现在的中捷友谊厂所在地。由于发生过战俘逃跑的事件,日军在MKK附近的菜地和稻田建成“奉天战俘营”,即英美战俘营。
从一张陈旧的历史照片上仍可看出,四周开阔的田地中间,奉天战俘营高墙矗立,里面整齐地排着几栋房子。如今这些房子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座水塔和一栋宿舍楼挤在比它要年轻很多的建筑中,默默看着世事沧桑。
我们来到两层楼的中捷友谊厂宿舍的一栋筒子楼,这里曾是当年关押英美战俘的监狱。走廊里黑暗、狭窄、压抑,屋里潮湿、幽暗,狭小的窗户遮挡了大部分阳光,遮挡了沈阳五月的春天。
从一九四三年战俘营建成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的三年时间里,英美战俘们在这里饱受疾病、寒冷、饥饿和毒打。有关统计显示,战俘营死亡率为百分之十六。英国少校罗伯特·皮蒂在战俘日记中写道:暴行!闻所未闻的暴行!潜心研究英美战俘营的学者杨竞在《奉天涅槃》书中称,这么高的死亡率表明日本根本没有执行善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
残酷的管制引发了战俘们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曾有三个战俘拿着一张地图逃跑,据说跑到了满蒙边境,最后还是被抓了回来。另有饥寒交迫的战俘们把窗户拆下来点火取暖,因而与日本看守发生冲突,当场有几名战俘被打死。
唯一让战俘们欣慰的是,中国工友和老乡非常同情他们。战俘们星期日在周围农田干活时,附近老乡看他们实在饿得慌,就偷偷送给他们点吃的。今年九十岁的尼尔还记得,在MKK劳动时,那里的中国劳工李立水曾给过他几根黄瓜,对于饥肠辘辘的战俘,几根黄瓜所代表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他后来专门写信给李立水表达感谢之情。
日本投降后,战俘们迎来解放的日子,看守这里的日本兵就地向战俘们投降。原来是日本兵押着战俘种下的土豆,现在由战俘们押着日本兵收获。大约一个多月以后,美国派来运输机把剩下的一千多战俘接回去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改建成中捷友谊厂宿舍。
回到祖国后的这些英美战俘,大多对这段历史只字不提,他们把这段历史看作是自己的耻辱,不希望谈及此事。近年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有个叫约瑟夫·皮塔克的当年战俘写了本书叫《别把恶梦带走》,描述了当年战俘营里的情况。二00三年“九·一八”前夕,由十多名战俘组成的“美国奉天战俘幸存者访问团”故地重游,仍对这段难忘的战俘岁月唏嘘不已。二00五年二月二十五日,一个叫罗伯特·A·布朗的战俘也来此寻找“失去的岁月”,他希望能够将这个地方保护起来,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展示,让世界人民知道战争的苦难。
据了解,沈阳市已决定对战俘营遗址进行保护,根据修旧如旧、修古励今的原则,提出了规划建议说明书。在规划中,昔日战俘们的名字将被铭刻在纪念墙上,以示纪念和缅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