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五月十八日电题:郑和下西洋航海人才多为福建人
中新社记者韩胜宝
福建人制造的福船,只有福建人才熟悉它的性能,故“欲用福船,须雇福建人驾驶”。参加此间举办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人华侨”系列活动的郑和研究专家指出,郑和下西洋中有很大部分是福建制造的福船,其船师、水手当然是福建人居多。
福建长乐素有“海员之乡”的称号,郑和在长乐不仅补充供给,等候顺风开洋,而且还招聘船员,训练水手。一九八六年在长乐太平港南岸黄李村发现的一本《黄李合谱》中记载:永乐七年,太监郑和驻长乐造舰下西洋,参从征有功,授忠武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及总管府中军,……在其举荐下,从之者众,随师远航。由此可见,郑和驻师长乐期间确有“招募水手”之举,而且“从之者众”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郑和舟师中多闽人的历史记载。
福建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泉州在对外船只来往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熟悉海上生活,具有高超航海技术的人员。他们不仅“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而且长年在海上生活又提高了航海技术,得到了封建帝王的欣赏。
据考证,在七下西洋中与郑和同列正使的王景弘是闽南人,副使侯显是福建晋江人。他二人都是郑和航海史上铮铮有声者,其它二万七千余人,相信大部份来自福建,其中尤以泉州和厦门两大港为多。郑和曾在福建“选取在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充当郑和船队的武装人员,则多从福建卫所官兵中抽调。
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展示,为了提高海员文化和技术水平,郑和修茸了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龙峰岩读书处、朱子祠文昌阁等,组织海员学习和训练,请马欢、费信等名士传播西洋的地理知识。经过七下西洋狂风巨浪的考验,真正学到航海的本领,培养大批航海人才。在郑和船队中当“军校”的还有不少是长乐县人。长乐塘屿乡人黄参,任船队的“忠武尉”,他还推荐许多乡亲到船队工作,参加远航。《闽书•武军志》载,“下西洋师返时,闽中从征将士升赏有差”。士兵立功者有记载姓名的福建籍人士就有二十二人。
此间郑和研究专家称,在郑和的整个航海活动中,福建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实际上福建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补给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