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8日电 最新一期《财经时报》载文指出,工行行长姜建清在工行股份制改革被批准后的讲话中曾表示,这是一项复杂和高标准的系统工程,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
工行拒绝“借新还旧”
作为中国金融界巨无霸的工行总资产已达5.7万亿元,占全行业总资产的18%,位居全国之首。但工行同时在历史上承担了大量政策性任务和转制成本,积累了较大风险。
工行有大量不良贷款,一个重要的来源是银行“借新还旧”和“收回再贷”。2000年,这部分贷款额度有9676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34.43%。这一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形成,源自工行在专业银行时期一直扮演着为工商企业提供铺底流动资金的角色。企业把贷款当作资本金长期占用,银行只能就此来不断地原地滚动,造成“流动资金不流动”,风险极大。
要解决这一痼疾,工行从源头进行了“手术”,他们采取的是逐渐压缩这类历史形成贷款的办法。截至2004年末,工行“借新还旧”和“收回再贷”贷款的余额仅为171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已降至4.77%。工行预计今年这类贷款可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迅速解决不良贷款的举措正是得益于姜建清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判断。他曾经表示,通过建立现代公司架构,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经营机制的脱胎换骨和可持续发展,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根据这一思路,工行正在通过降低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调整资产结构,来改变工行的经营模式。按照工行的测算,在股份制改革和财务重组后,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约是50%多一点。
完善公司治理是关键
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三步曲——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上市中,对历史包袱沉重的工行而言,财务重组极为重要。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决不仅仅是财务重组。姜建清曾强调,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现代金融企业的关键,是保持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优良的关键,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面对中国在2006年对外开放金融的入世承诺,姜建清给工行、也给自己定下让一个历史包袱沉重的金融企业在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然后创造条件择机在境内外公开上市的目标。他强调,一部银行发展史就是一部完善公司治理、不断进行公司制度创新的历史。
姜建清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需要着眼于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整体创新和良性互动,全面加强风险掌控力。在他看来,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改制是一场没有终结的战争。
工行不会全员“下课”
人事制度改革是股改难点。中国银行在股改进程中曾感叹,人事改革是最难啃的骨头。
对此,工行有关人士表示,工行不会在股改进程中大规模地撤并机构和裁减人员,也不会让现有的管理人员全部“下课”。
他解释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工行在机构重组和人员精简工作上起步较早,几年来已经撤并机构1.7万个,目前正式员工不到38万人。另一方面,工行这几年全面推行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已经逐步实现人员内部竞聘、市场选聘等。(钟华 田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