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镇新老地名变化总数年均在2万条以上,迫切需要加强管理。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在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视频会议上说“5年内,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出行都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向导!”。
以此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正式启动。5年时间内,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数据库将建成,在数据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包括地名网站、问路电话、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多种服务形式,将使社会公众获取便捷、及时的地名信息化服务。
罗平飞介绍,建成的地名数据库将是全息化的,要网罗本地区域的所有地名,包括行政区、居民点、建筑物、单位、道路、河流、湖泊、山峰、山脉、旅游景点等,所有经过普查、补查确定的以及新增或变更的地名信息都要入库,而且地名的读音、写法、位置等基本属性以及地名的起源、沿革、典故等也都要涵盖。这些信息都将按照统一的标准,输入数据库。
目前民政部正在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制定有关地名用字读音、拼写译写标准,对含有生僻字、异体字、自造字的地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重音的地名以及俗字俗音等不规范地名加以标准化处理,并对未来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还要在全国城乡都设置符合标准、数量足够、便于公众使用的地名标志。(刘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