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白山五月十二日电 题: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抗联老战士黄殿军忆当年
中新社记者刘育英吴娟
当黄殿军老人从他那农家小院走出来迎接我们的时候,他依然是那样精神矍铄、步态沉稳,并不像已经八十三岁的老人。
七十多年前,东北沦陷,他毅然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保家卫国,与日本侵略者抗争了五年。
在踏访昔日抗日战地时,我们与这位老人不期而遇。
黄殿军老人家住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原通化蒙江县)龙泉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来到他的家乡,把全村百姓都赶到山下,圈到“屯堡”里看着,企图隔绝人民与抗日武装的来往。
期间,日本人强迫村里百姓去修路,连小孩也不放过。当时年仅十二岁的黄殿军被强行拉去抬筐,偷空去河边喝水时,被“鬼子(日军)一脚踹到河里”。血气方刚的黄殿军心里很气,“我要是有刀就给你几刀”。
一天,黄殿军和父亲上山时巧遇一队军人。其中一个穿呢子军衣的人问他,龙泉有多少“警察”?黄殿军答,四十多个;又问,你怎么知道?黄殿军说,我恨他们,就想看看他们有多少人,早晨跑步时,我数了数是二十多对。这人眉头一展问,愿意跟我们干吗?
这样,十二岁的黄殿军加入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跟他说话的就是军政委魏拯民。他被分到第二军第二师,师长曹亚范。
一九三六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黄殿军说,加入抗联后,几乎每天都跟着部队打仗。一九三六到三七年间,抗联第二军活跃在吉林的抚松、庙岭、蒙江、吉安、辉南一带。黄殿军记得他参加过打抚松县城、大蚊子沟、柳合县白家堡子、三道庙的战斗,每次都打死不少鬼子(日军)。
黄殿军指指头顶上的刀疤说,“这就是在战斗中和敌人肉搏战时受的伤”,他又指指眼角下的疤痕,“这是炮弹片崩的,腿上也受过伤”。
那时,抗日联军整天在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周旋,或者袭击敌人据点哨所,出其不意地打击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们师长曹亚范可有点子了,打得敌人不敢出门”,黄殿军有些得意,“当鬼子在原始森林里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做个架子支起机关枪,等他们离二十米远时再开枪,敌人死伤一片,我们趁机就跑了”。
活动于深山密林的抗日联军不怕过夏天,在森林随便找点什么就能充饥。但到了冬天,森林里的大雪没膝,走路很不方便,脚印也常常暴露踪迹。更艰苦的是没有吃的,有时候只能煮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没去皮的谷子吃;没有住的地方,战士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几分钟就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天气恶寒,战士们十有八九脚都冻伤了。黄殿军说,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战斗而死的战士还要多。
黄殿军后来成了第二军政委魏拯民的一名传令兵,有时要把第二军的情况传递给第一军,所以他有机会见到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
“靖宇将军特别高大魁梧,得有一米九”,年仅十几岁的黄殿军对杨靖宇既崇拜,又不乏少年的顽皮之情。杨靖宇是河南人,总是把“革命同志们”中的“革命”说成“改命”,黄殿军现在还印象深刻,尤其是杨靖宇洪亮的嗓音,特别能鼓舞人。
一九四0年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消息传来,他心里难过极了。说到这里,老人家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黄殿军为我们唱起《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这首歌是由杨靖宇将军作的词。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清晰地记得,“杨靖宇当时教了我三遍就会了,他看我学得这么快就说‘孩子,做个好宣传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