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他在香港是一个传奇——没有念过大学而从十八万公务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政务司长统领公务员大军;曾经不被看好仕途,如今却成为接替董建华出任香港特首的最热门人选。
他就是在董建华辞职之后,目前代理特首的曾荫权。一个几乎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他将通过7月10日的选举当选香港新任特首,开始为期两年的执政香港生涯。
在香港错综复杂的时局中,曾荫权何以从社会底层攀到金字塔顶,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人物?这位未来香港掌舵人凭怎样的素质,帮助自己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黑马”。
公关高手
2004年3月6日傍晚六点,聚集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大楼门外的记者拍摄到一组经典镜头——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身穿休闲唐装走向董建华的办公室,一只手插在裤兜里,一路吹着口哨,脚步轻快。
5分钟前,从北京当天返港的特首董建华刚刚抵达政府总部。在他出席了“两会”开幕式并向胡锦涛、温家宝述职后,回到香港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约见曾荫权。
而曾的喜形于色,似乎印证了一周来的传闻。这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后引起一些争议,无论如何,看到画面的人印象深刻。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香港民建联主席马力,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了个“吹口哨”的故事——“话说在1986年,总督尤德爵士不幸在北京逝世,遗体运回香港时,当时的代理港督钟逸杰在停机坪等候,显得一脸轻松,甚至在吹口哨,但他之后便不能再‘上’(升任港督)了,我希望这只是巧合吧!”
4天后的3月10日,董建华以健康理由提出辞职。
就在这一天,曾荫权的表情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被人称为“恢复了政治常识”。香港媒体报道得十分生动:“董建华傍晚宣布辞职后,曾随即在政府总部地下大堂发表仅两分半的讲话,全程表情木然,说话数度停顿,脸上流露想放声大哭一场、抒发内心伤痛的神情。”
有记者问曾荫权,那天吹口哨吹的是什么歌曲,他回答说,当然是《国歌》。
3月12日,中央政府宣布接受董建华的辞职请求,同时按基本法任命香港“二把手”政务司长曾荫权为代理行政长官。
在当晚举行的记者会上,曾荫权表示已于二月底得知董将辞职的消息,有记者追问他吹口哨时的心情,是开心还是紧张。这个问题引起他不快,而他的回答却十分圆滑。一个电台时事评论员说,“听到他的回答,我的手都拍烂了。”
曾荫权说:“我可以很老实讲给你听,我每日都有比较轻松的时间,每天亦有我担心的时间,有忧愁的时间,有感性的时间,有忧伤的时间,有时你见到我会笑,有时会忧愁一点,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吧,我不可能整天用同一个表情,是不是?但有一件事很清楚,董先生的离去,我讲过很多次,董先生宣布的星期四,我都表达过我的感情。”
这是曾荫权掌权后的第一个记者招待会,有香港媒体评论,“曾在记者会上表现反应敏锐而坚定”。民意调查显示,自陈方安全辞职后,曾荫权的声望在董建华班底中是最高的。这与其善于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息息相关,从他对“口哨事件”的解释中也可见一斑。
个人奋斗的典范
曾荫权从政的一些特点,可以看出他童年成长的烙印。
曾荫权家境贫寒,是家里六个孩子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是一名警长,母亲在家里缝制尼龙袋贴补家用,加上舅妈去世后留下的三个孩子,十一口人的大家庭,挤住在六十平方米的警察宿舍。
挨打在曾荫权的童年是家常便饭。父亲常驻在偏远地区,只在周末回家,曾荫权几乎每星期都要被父亲打一次。曾荫权回忆往事时说:“记得小时候无知,错买了隔夜面包,挨爸爸一顿打;有一次他吩咐我买豆腐,我不懂,买回来发现是馊的,又要挨打。”即使父亲不在家,母亲也常当街用藤条教训孩子。
1957年,曾荫权通过小学会考升入天主教男校香港华仁书院读书,这是他第一次靠知识改变命运。
这所名校云集了很多富家子弟,而曾荫权兄弟则要靠到夜校教课和当家教赚取学费。在中学就读的7年给曾荫权的影响是深远的。除选择天主教作为他的宗教信仰之外,在性格培养方面,他日后在政界时而表现出的自负,或许就源于童年自卑的阴影。
而他做事认真严谨,也得益于一次“受辱”经历。上中学四年级时,英语老师穆嘉田神父在课堂上点名宣读曾荫权的作文,狠狠批评他的语法错误,还把作文簿丢到地上,吐了口唾沫。曾荫权认为,这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中学老师,此后,他不断自我提醒作风要严谨。
在立法会上,曾荫权曾两次取笑民主党提出的施政报告建议不严谨。一次是“施政报告”打印成“施枚报告”,被曾荫权发言时当场指出。在2004年立法会答辩中,曾荫权形容他们的施政报告建议“可能导致我们经济破产”,再次令民主党尴尬。
而曾荫权的表演才能也是从中学起崭露头角,被点名称赞“演技出众”,这对于他日后从政大有裨益。四年级时,曾荫权参加话剧比赛《The Escape》,讲述法国大革命期间,一群被囚的巴黎政治犯的越狱经过。华仁书院校刊刊评论说:“演技较佳的有……中四丁的曾荫权……特点是演技出众,发音清楚自然正确。”
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预科毕业后破灭了,他虽然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打工养家。
身高一米六几的曾荫权如果不是因为个子矮,很可能继承父亲的衣钵去当一名警察。但这并不妨碍他擅长打架,他的大弟曾荫培说:你别看他个子小小的,其实很能打架,有哪个弟弟在外面被人欺负了,他肯定第一个出头。最终子承父业的使命由曾荫培完成了,他后来升至香港特区政府警务处处长,人称曾家兄弟“一文一武”。
曾荫权的第一份工作是药厂推销员,亲友们怕他陪客户吃喝玩乐会学坏,劝他转行。1967年,曾荫权加入公务员队伍,考取二级行政主任,在市政事务署工作,此后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在迄今的38年公务员生涯中,获得升职十余次,直至代理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对于自己没有大学学历,曾荫权一直耿耿于怀,他毫不讳言:“我心里总有根刺,担心(没学位)会影响前途。”
1981年,曾荫权被政府推荐,就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一年后,他以九科优的成绩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从此拔掉了这根刺,不再因没上过大学而感到自卑。这一年,他37岁。
为什么是他
香港特首后备人选的竞争激烈,作为董建华班底中民望最高的官员,曾荫权并不应称为“黑马”,然而,他胜出在望确又出人意料。
外界普遍不看好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他鲜明的宗教色彩。曾荫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天早晨都要到教堂祈祷,包括去北京时,也会早上6:30去教堂祈祷,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熟知大陆很多城市的天主教堂,有些当地人都不一定知道。
曾荫权是港英政府时期提拔起来的本土精英,在香港回归前夕,英国王储查尔斯到港代表英女王在港督府主持最后一次授勋仪式,曾荫权获颁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KBE),当时有好心人劝他为了日后仕途不要接受,他还是接受了。
此外,作为香港回归前英方谈判小组成员,曾荫权奉命独自赴伦敦一个月,提出争取港人居英权方案。协议最终达成,上司赞许他为“解决困难的首选人物”。
无论外界如何揣测,显然这些无碍大局。评论普遍认为,曾很大的优势在于他的协调能力,他公认在处理各方关系方面很有手段。果然如此,那么他成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折衷人选,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内地驻港记者说:“他从来就是一个中间派,各不得罪,对他都没有特别的恶感。”
2004年曾荫权出席一个青少年活动时,以游泳渡海的技巧,说明达到目标须顺应潮流,不可急功近利。
他说,有经验的选手从尖沙嘴游到中环,不会只看着中环为终点,而是视乎水流,向湾仔或西环方向进发,“如果不顺着水流方向前进,最终可能会被冲到不知什么地方,不能抵达终点。”
曾荫权本人正是这个哲理的实践者。
(文/寿蓓蓓、余力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