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沈阳五月十日电 题:寻找北大营
中新社记者 张知匣 金果林 胡玉军
沈阳“北大营”,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军事营地,饱经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打磨。七十多年过去了,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来临之际,记者一行再次踏访了这片历经苦难、催人深思的营地。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战火首先燃烧在北大营;而正是在北大营,东北军的热血健儿们打响了中国军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
怀着对北大营爱国将士的崇敬与祭拜之情,我们默默前行在探寻当年北大营旧址的路途上。据记载,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二十二时二十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率数名士兵,按关东军预谋计划,炸毁奉天(即今沈阳)北大营西南约八百米、柳条湖村东侧之南满铁路,并诬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随后,日军向北大营中国驻军发起猛烈攻击。
穿行在当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沈阳北郊柳条湖东面的街巷之间,终于发现两条以“北大营”命名的街路,原来我们已来到北大营的旧址。也许是都市的繁华根本无法掩盖这里的沧桑,也许是心中沉积的哀思过于厚重浓郁,当真正面对这片略显苍凉荒芜的旧址时,竟然忘记了时间与空间阻隔。曾经的营房犹在,孤零零地伫立在楼群深处,像一个饱经岁月磨砺的老人。布满尘埃的屋檐似乎无声诉说着悲壮的过去,厚重粗大的房柱仿佛默默等待着历史的回声。
历史上,北大营距沈阳老城区约五公里,原为张作霖麾下东北军一大兵营,驻兵万余。整座营盘方方正正,边长两公里,四周环以土围和深壕。“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北大营的中国驻军达到一点二万人,是守卫沈阳城的主要军事力量。据史料记载,日军为攻占北大营煞费苦心,使用许多卑鄙伎俩。当时日军特意从东京秘密运来二十四厘米口径的重炮,并以打井为名,专门为重炮修建了白铁房作为掩蔽物,将炮口对准北大营。另外,日军在事变前多次贴近北大营的围墙边进行军事演习,甚至还闯进过北大营,气焰十分嚣张。
今天的北大营遗址上,仍然保存着一处当年东北军的营房。厚实的青砖,粗壮的屋柱,高高的房梁,一切都在向我们讲述那段曾经的悲壮与忧伤。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日寇以猛烈的炮火为掩护,疯狂攻打东北军驻守的北大营。面对从西、南、北三面逼近营垣的日军,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愤然抛弃上级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在参谋长赵镇藩的带领下,义愤填膺的爱国将士们不顾禁令,砸开被封锁的军火库,拿起武器弹药,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对入侵的日军予以顽强回击。爱国将士的浴血反抗一直坚持到十九日凌晨。沈阳一位史学专家说,这是一场“抗日突围战”!在这场悲壮的反抗战斗中,面对装备精良,凶狠残暴的日军,第七旅的爱国官兵置生死于度外,奋勇战斗,伤亡中校以下官兵近三百人。
凝望着悲壮肃穆的军营遗址,沉重地梳理着历史的思绪,在长时间的沉默中,对这片历史的天空寄予着无限的敬意与反思。引人注目的是在北大营遗址还留有一棵高耸入云的老杨树,在这棵树龄过百的老杨树身上,我们惊异地发现了子弹留下的深深弹孔。据当地老人讲,这些弹孔就是当年日军攻占北大营时留下的罪证。孤独的老杨树在风中伸展着它苍劲的手臂,似乎在挽留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对于东北军爱国官兵们在沈阳“北大营”的浴血反抗,史学专家说,这打响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爱国军人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打响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第一枪。
踏上北大营这片爱国将士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心中的种种感慨和情素蓦然泉水般涌出——对抗日勇士的无限敬意,对历史屈辱的刻骨悲愤,对民族危难的无尽悲怆。历经战火洗礼、历史动荡的北大营旧址,无疑既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抗击外敌入侵的见证,催人深思的长鸣警钟。历史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但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牢记并反思这段悲壮屈辱的沧桑往事。“北大营“、“九·一八”,这些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留给我们的永远是无尽的思索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