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片|图片库|图片网
时 尚 |汽 车|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探寻郑和之路:航海家郑和究竟病逝何处?

2005年05月08日 08:54

  中新社南京五月七日电题:航海家郑和究竟病逝何处?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在印度南部的科钦,显著标志是“中国渔网”,据说郑和船队来到科钦后,把这种捕鱼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这种捕鱼方法在郑和故乡中国云南的水乡可以见到。在科钦半岛上有一块介绍中国渔网来历的石碑。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对记者说,郑和船队七次经过此地,这里离船队停泊的古里港口约一百五十多公里。

  郑一钧是老一辈著名史学家郑鹤声的儿子。郑鹤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研究郑和,首次发现太仓刘家港通番事迹碑,弄清了郑和七下西洋时间地点,并首次发现南京静海寺残碑,是学术界公认的郑和研究权威;郑一钧继承父业,研究郑和三十多年,写专著五百多万字,研究发现郑和一四三三年病逝印度古里,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是当代郑和研究权威。

  古里国(今卡利卡特)当时有“西洋诸番之会”的美称,郑一钧介绍说,印度半岛沿海当时有很多国家,郑和船队曾在其中六个国家的港口停靠。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后,在与当地的官民交往中,逐渐了解了古里国淳厚的风土民情,并为之所吸引。费信是这次随郑和出使古里国的成员之一,他曾对此大加赞颂:“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酋长施仁恕,人民重礼仪,将书夷俗事,风化得相宜。”

  郑和极力赞扬古里优良的民俗,衷心希望古里国能保持并发展下去,同时也希望其他的国家也能象古里国这样。永乐三年,明成祖诏封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文绮等物,由郑和奉诏古里,这当然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了纪念这件大事,郑和在古里建立了一个碑亭,立石勒碑,文曰:“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苦,熙皋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郑一钧诠译,碑文中所谓“十万余里”,是极言其远,“民物咸苦,熙皞同风”,是说这里国泰民安,世道昌盛,和中国有相同之风。郑和船队结束了对古里的访问后,其国王遣使臣随船到中国答谢。此后,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来古里,并以此为中转站。古里国王也多次遣使到中国朝贡,两国关系越来越友好。

  郑一钧痛惜地说,一四二六年,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后,打算恢复祖父朱棣那种君临天下的朝贡体系,于是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预感到这是最后一次航行了,在出发之前,他雕刻了两块石碑,记录了自己的航海历史,分别竖立在江苏太仓刘家港和福建长乐五虎门。宣德八年三月上旬(一四三三年四月),当船队从东非来到印度古里时,郑和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古里成了他的归宿。当时气候炎热,归国路程尚需要三个月时间,郑和遗体极有可能葬在印度卡利卡特,也有可能葬在印尼三宝垄,目前尚未定论。(完)

 
编辑:刘琼】
:::相 关 报 道:::
·探寻郑和之路:郑和揭开了历史性大航海的序幕 (2005-05-07)
·新加坡六月办展览 欲证明发现美洲第一人是郑和 (2005-05-04)
·迎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南京天妃宫正式落成开放 (2005-05-04)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