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发布的一份“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立刻惹来了大大小小的评论家出手。
这个由民政部相关部门担任指导单位,由中国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参与共同编制的榜单中,136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以100万元以上的捐赠额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慈善家在中国的出现,虽还仅仅是近几年来的事情,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向来是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倡导的行为取向。照理说,这个群体,值得公众对其予以足够的尊敬和理解。但是,评论家们的声调却非一片齐刷刷的赞赏,而不乏尖锐的芒刺。
4月28日,红网的评论《读慈善榜的N声叹息》说道:136位上榜的慈善家,一年捐款不到10个亿,而2000—2004年比尔·盖茨的慈善捐款是100.85亿美元。文章对国内的富豪阶层发问:“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既在财富榜上看到你们的富,又在慈善榜上看到你们的善?”
新华网的网友热议《看楼市慈善榜:开发商们想用慷慨掩饰什么》(从慈善家分布来看,房地产是产生慈善家最多的一个行业)则说得更为直接和激烈:“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开发商们对公益事业如此慷慨解囊,无非是想告诉大众:我虽然挣钱了,但我没忘记我的社会责任。开发商们捐出的那点钱也就是他们多卖几套房子的利润而已。用几套房子的利润来换回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以标榜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这笔买卖,谁做谁合算!”
不免为榜单上的人们感到些委屈。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在传统分配制度上再进行的一次分配,是建立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举办慈善榜发布活动的公益时报称,阳光将照耀在这群值得尊敬的慈善家身上;他们在塑造自身与企业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在改善着中国富裕阶层的整体形象。然而,如今的情形是,做了善事,许多舆论投去的却是怀疑的目光。
的确值得深思。
是一些富人们平素生活方式与公益责任心之间的差距惹人反感?比如,有评论举例说,北京某次车展上,一位年轻人以92万美元的高价买走世界顶级赛车迈巴赫62。而印度最富的人、Wipro公司董事长普利姆吉,被视为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代表人物,生活却非常简单,开的是丰田车,住普通宾馆,甚至自己动手洗衣服。两相对比,那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的疑问似乎也提得自然而然。但是,国内不少报刊也曾刊出过对比尔·盖茨采用先进技术打造豪宅的记述,却并未见到有多少人对于盖茨的生活方式存有不满,或认为那是资本家的穷奢极欲。
是我们这里的慈善家们出手还不够大方吗?瞭望东方周刊评论说,有人习惯于“把慈善榜和富豪榜一一对勘,以得出谁大方谁抠门儿的结论。然后批评中国富裕阶层没有社会责任感,哀叹贫困者的可怜无助”。我也见到有媒体请出几位专家,通过与外国的一番对比,得出中国富人阶层的慈善心与其财富额还不匹配的结论。但是,我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各项机制都难称完善,每个人贡献社会责任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不能拿同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位富人。用瞭望东方周刊的话来说——“道德挤压”是不对的,“否则,就算能挤出几文钱来,也无助大局。因为那样反会刺激出畸形的阶层心理,放大阶层差距,而且,为弥平承恩感,人们通常会发展出相反的情绪”。
有人说,我们的社会还缺乏一种健康的财富文化观。我部分地赞同此观点。因为,当前部分舆论中存在的对富裕阶层的深刻不信任感,显示的正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流转的理性观念缺失的后果。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所谓良性财富观的建立,单单靠富人多捐一点钱是不够的。一张榜单,远远不能扭转对一种社会现象的累积性认识。当财富的运转和积累建立起透明健康的规范,当通过合理追求获得财富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肯定,当富人们的一举一动成为大家认可和效仿的行为,财富观才会有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而这,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为之作出制度的安排。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作者:联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