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一个特殊的公务员群体频频站在镁光灯下,出现在荧屏上,曝光率之高不亚于影视明星,他们是阳光政府的代言人
让公众及时知道
“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桥梁。新闻发言人背后有一个团队在工作着。”4月7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记者说,卫生部新闻办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搜集网上舆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重要的政策出台和重大工作有新的进展,都会通过新闻发布让公众及时知道。”毛群安从2003年起担任新闻发言人,在当年4月21日到6月24日每天下午4点,卫生部按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非典疫情。“舆论很重要,与媒体和公众良好沟通,才能做好工作。”他感慨道。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也频频出镜,成为当地名人。高晓光是安徽省合肥市政府首任新闻发言人,今年1月刚举办过一次新闻发布会。担任新闻发言人后,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来阅读报刊。
“我的岗位需要面对媒体,面临着一个熟悉媒体和学习新闻工作的课题。在举行发布会之前,要了解舆情,分析新情况,尽量避免发言是‘炒冷饭’、‘炒剩饭’”高晓光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冒”出来的制度
2004年,除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外,44个国务院部门组织新闻发布会270多次,28个省市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460多次。
2004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公开了62个部委75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北京、上海、四川和西安、长沙等地已经或正在制定和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全国已建立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在安徽省举办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今年他们计划办十几次培训班,到今年年底,培训的学员将达4000人。
据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透露,2005年,国务院要积极指导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学校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继续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
回顾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人感觉,这个制度就像突然“冒”出来的。1983年3月,外交部首任新闻发言人对中外记者亮相。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新闻发言人开始频频出现。随后,随着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步伐加快,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在大江南北生根开花。
有待提高的“制度人”
“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他应该是一个制度人。在他的背后,是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国务院新闻办的一位领导说。“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务信息公开的一个层面。现代社会不能光靠少数人决策,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各个成员协同配合、分散决策的过程,这种分散决策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这个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社会分享。新闻发言人实际上是专门用于向公众沟通政府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对于公共管理方面的疑问的专门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说。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参与了大约30个省部级、地市一级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他认为:“在一个突发事件、危机面前,如果你越掩盖,媒体就会越炒作。你越掩盖,只能证明你有不可告人的内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赢得民心。政府通过发言人制度可以达到议程设置和塑造舆论的效果。”
“新闻发言人有可能成为回避采访、回避披露必要公共信息的挡箭牌。”喻国明同时表示担忧。喻国明认为,应该建立起一个对称的责任机制,政府官员说和不说都要承担责任,不说要对不说的后果承担责任,说要对说的相关资讯负责任,这样才能鞭策和激励政府把必要的资讯向社会开放。
“作为一个发言人,他应该比记者还要有新闻敏感。但是我们的发言人大都缺乏新闻敏感,不会使用新闻语言。”李希光这样评价现在的新闻发言人,“美国白宫的新闻发言人都是记者出身,而我们的新闻发言人都是官员出身,这也是有待改进的地方。下一步新闻发言人必须专业化和职业化,希望将来有一批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能转行到政府当新闻发言人,做到与国际接轨。”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