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内张贴海报,招募第二批“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简称“SP”),4月5日,已招募到20名“标准化病人”。他们随即将参加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将在今年6月参与学生的毕业考试。去年9月,该校曾招募了中南地区首批14名“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不是“模拟病人”
在媒体报道中,往往用“模拟病人”称呼“标准化病人”,同济医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李正莉澄清说:“医学上‘模拟人’和‘标准化病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模拟真人设计的人体模型,通过软件和电脑控制,模仿健康人或病人的体征;而后者则是真人,他‘扮演’某种病的患者,不过只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体检,并不会接受任何身体伤害性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对学生诊断结果及诊断过程‘打分’。”
据介绍,报名者须经层层培训和考核才能成为“SP”。该院各科专家根据典型病例为他们编写“剧本”和对学生的评分标准,报名者接受医学常识培训后,还要熟记“剧本”,表演逼真,并能准确把握“得分点”。
“标准化病人”介入考试:效果众说纷纭
“SP”介入考试后,从前理论考试中得分最高的学生不一定最优秀,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却能脱颖而出。有些以往考试中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对病人的态度等,也成为了考点。
但医学界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该校99级骨科学生白万山说:“第一,‘SP’没有真实体征,所能‘表演’的病种比较有限;第二,‘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
李正莉解释道:“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要用‘SP’完全取代临床实习。”这种考试只是医学生多站式综合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模拟教学将成医学教学大方向
据同济医学院教师舒展介绍,从前的医学生毕业考试是请真病人协助参与,而现在随着病人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人拒绝参与。所以,“SP”成为最佳替代品。
该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汉妮相信,以后不仅会有“SP”、“模拟人”,还会有模拟病房、模拟医院。不过这些都需要高额经费作支撑。由于国家、医学院校的财力和投入问题,中国发展“模拟教学”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目前在中国,专业化的“SP”不仅数量很少,而且报酬十分有限。同济医学院给首批“SP”的报酬是培训期间每次10元,工作时每小时20元左右,但他们只参加少量考试,时间很短。“SP”中,有下岗人员,也有不少退休、在职人员和学生。(田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