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初春,对于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一个“谈红色变”的春天。“苏丹红”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了恐惧。其实,我国的食品卫生法早已禁止类似“苏丹红”之类的化学品用于食品添加剂,而我们的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却迟迟没有把“苏丹红”列为检测对象,甚至没有监测手段,更没有制定相关的监测标准。直到“东窗事发”才紧急出台相关标准和检测办法。对此,有人说政府有关部门的反应速度还算是迅速的,笔者以为,这也许是笑谈。既然事情如此简单,为何迟迟无人过问?这正好说明有关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抑或说是被动作为。
何止是“苏丹红”事件,阜阳毒奶粉案也是因为出现了“大头娃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才促使相关执法部门被动作为。这些年,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转基因食品不依法标注问题等等,有多少案件不是出了事,曝了光,才被动给予应有的重视。有舆论说,相关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或不积极作为是导致恶性食品安全案件频发的“恶性肿瘤”。有政府官员对此解释说,并非他们不作为,而是因为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和禁令很多,只能有针对性地去检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出了问题才去查是一些行政机关的一种工作定式,或者指望记者暗访,他们才会得到检查的线索。
看来,我们的一些行政执法机构缺乏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原因何在?笔者不得而知,是利益共同体?是官僚作风?还是我们的相关体制、机制出了问题?
无糖食品给糖尿病患者等消费群体带来了口福,但概念的模糊,市场的混乱现状也给消费者埋下了潜在的危害。而这种现状似乎没有引起有关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一家主管部门对无糖食品市场做过必要的调研、统计,更没有行业标准。人们不得不呼吁,相关部门应当尽快着手制定无糖食品质量标准,依法规范无糖食品市场,毕竟无糖食品消费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切不可等到再来一个“苏丹红”事件,才想起来去“亡羊补牢”。(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