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印尼棉兰四月四日电题:艰辛的旅程难忘的经历
中新社记者禾木张淑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次赴印尼地震灾区采访,再贴切不过了。
震后人员和物资流量的大幅度增加,道路的被震坏,交通工具的不足,管理的混乱,工作效率的低下,导致前往灾区的交通非常困难。班机和班船航期不定,起飞延时和取消,家常便饭。要去灾区采访,需费九牛二虎之力。
九霄惊魂飞机起飞又折返
三十日,记者从香港到达棉兰市。翌日大清早,便乘车前往当地空军机场,准备搭乘直升飞机直飞重灾区尼亚斯岛。但是多班飞机取消或延误,加上机位紧张,连很多救护人员也上不了飞机,记者无计可施,惟有耐心等待。
后来,在当地华人安排下,记者兵分两路,两人转去民航机场,准备乘民航机前往最近尼岛的城市──实武牙,再搭船往尼岛,另一人继续在现场等候军机飞往尼岛。留下来的记者苦等数小时后,还是不能成行。
另一边厢,记者苦候数小时后,终于下午一时许登上一架小型民航客机,上演了一幕“九霄惊魂”。客机似有气无力地升上半空,缓缓航行了十五分钟后,获告知因不获实武牙机场允许降落,不得不掉头返回原地。
记者无奈只好以先陆路前往实武牙,再从水路前住尼岛。经过十二个小时睡睡醒醒的漫漫长夜,四月一日早约九时,记者们终抵达实武牙。当天下午约二时到达码头,准备乘坐军舰前往尼岛。码头上满是等待乘坐船只前往尼岛的人群,烈日当空下,记者耐心等候。岂料,军舰舰长以位子不够为由,拒绝记者上船,要记者乘搭下一班船。
几经交涉后,军舰负责人答应让四名记者上船。记者们当时一行十一人,余下的记者们正在思量下一步的对策,忽然见四人又被令下船,据称十一人的团队不能分开,若遭遇意外,舰长要负上责任。
十二小时漫漫长夜
最后,记者们买了晚上八点大船的票。一上船,只见乘客乘坐的第二层,通道狭窄、上下格床紧紧相连,环境挤迫而密不透风。但即使这样的床位,也没有记者的份。记者的票没有位置,只好“更上一层楼”,登上甲板。所谓“马死落地行”,一众“无冕皇帝”为走在新闻最前线,只好“与众同乐”,将带在身边的报纸铺在地上,席地而躺。漫漫长夜睡在甲板地上,这种滋味可想而知。躺在甲板上看看星吹吹风,本来蛮有“诗意”,但船上人流复杂,加上黑漆一片而空位少,乘客来来往往要跨大脚步,躺在地上常担心被别人踩踏,“兴致”索然。
幸好船开行后不久,船长答应以合二百港元的价钱让我们租一间有两张单人床的小房子,让大家轮流入内小睡。至午夜,忽然下了一阵大雨,睡在甲板上的记者们赶忙拿起自己的行李往船舱里逃,情况与逃难无异。
历经十二个小时船程,一身咸味的记者们,终于二日早上来到了变成废墟的小岛。岛上因地震造成地面多处裂缝,汽车难行,记者也只有硬着头皮乘坐摩托车到处采访。
完成在灾区的采访后,记者本想再乘船回去实武牙,但船位供应紧张,而且只能坐在小甲板上,连席地而躺的地方都没有,较来时的条件更差劲。更严重的是,七点钟开的船,两点钟便要在码头等候。权衡轻重后,记者不得不决定在岛上再留一日。
记者们在留宿的修道院里安顿下来,整天只吃了数块饼干充饥,晚上才吃到白饭及煎鱼,肚里心里稍为踏实。期间还经历了一次轻微的余震。
太阳底下苦候七小时
三日,记者一大早前往尼岛军用机场,准备乘坐军机直飞棉兰。虽说是机场,却没有候机室让乘客候机。乘客均要在烈日当空下席草地而坐。连负责办理登机手续的工作人员也在室外办公。更令记者担心的是,由于棉兰机场繁忙,军机会延迟起飞。
记者只好又耐心等候。十时十四分,正坐在草地上的记者,突然感受几下强烈的震荡,随之而来的是十多秒的摇晃。记者又经历了一次惊魂。
记者在烈日下实在难熬饥渴,拿出仅有的饼干充饥,并以高价向小贩买来数条黄瓜,稍解饥渴之苦。
皇天不负有心人,记者苦等七个小时,连皮肤也晒伤后,终能登上一架军机,但也不是“一票一位”。在相向而坐的两排坐位上,乘客是四个人坐三个位,当中不乏老弱妇孺,记者身旁就坐着一名手抱婴孩的妇女。在狭小的半坐位上,她全程坐立不安,记者同样不能舒适安坐。机上的工作人员只能站着。飞机竟然有站位,且上机免检,实属罕见。
约一个小时的航程后,我们终于抵达棉兰。也许是先前飞往实武牙经历的阴影太深,军机着陆后,一名同行者问:“是不是又返回尼亚斯岛了?”听者不禁失笑,却又理解这不是一个笑话。
此次采访尼亚斯岛灾情,花在来回交通上的时间足足四天的时间,而当中大部分时间是无了期的苦等。此乃记者的工作生涯既艰辛又难忘的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