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词,现在是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最通用的敬词。不论什么身份、等级和地位,只要是男人都有资格称为“先生”。“女士们,先生们”这一类通用的称呼,几乎在任何场合都是适用的。
在历史上,这种敬词的普遍使用,本身就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社会新风尚的开端,也具有一定的人人平等的“人权思想”的意义。但是,也许很少人知道,这种时代新风尚竟是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的,而提倡这种新风尚的人就是“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早年从医,是一位知名的医生。他在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也常常以“医生”的身份出现,而在中国南方各地,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的方言习惯中,几乎都是把医生称之为“先生”,如同北方人都把医生称之为“大夫”一样。所以孙中山很早就被人称为“先生”,这是带有良医救世的意思。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不久以后,为了顾全大局,促进全国早日和平统一,孙中山一度自动退位,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一九一二年四月,当孙中山离开南京,南下广东途中,特地顺便由闽江口转道访问福州(因为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名单中,福州人占了大多数)。
孙中山在福州海关准备登岸时,福州各界人士写了许多“欢迎孙大总统”、“孙总统万岁”之类的大幅标语。孙中山看了感到有点不对劲,立刻叫当时的福建都督孙道仁就地下令将全部标语改写成“欢迎孙中山先生”。为了此事,孙中山在演说中语重心长地对福建人民说:“我们无数先烈,就是为了反抗封建专制的‘万岁’,所以才去拋头颅,洒热血。如今封建帝制被推翻了,而你们又来叫我‘万岁’,使我感到痛心!”
接着孙中山又告诉福建人民:“今后你们一律叫我先生,我也可以叫你们为先生。因为先生一词是平等的。我们革命,就是为了自由、平等。”所以从此以后,先生一词,就开始在全国,全社会广泛使用了。无论农工商学兵政,不分贵贱贫富,一律都可以称之为“先生”。
可知现代史上“先生”一词的风行,就是由孙中山首先提倡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习惯的称呼“孙中山先生”,感到特别亲切。
其实“先生”一词,在古代本是一个多义词,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条义项是指“老师”的意思。此词最初见于《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孔颖达疏:“先生,师也。”后来人们由“老师”而引申到长有学问的人都被尊称为先生。
《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姚宏注:“先生,长老先已以生者也。”
在古代,一般的习惯,都是把文人学者通称为先生。南朝梁沈约《与陶弘景书》:“先生糠秕流俗,超然独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论也。”至于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历史上就称他为“诸葛先生”或“孔明先生”。
但是以后“先生”一词的应用范围又逐渐扩大,甚至于社会上从事于道士、卜卦、相面、卖唱、操罗盘看风水等多种行业的人,也被称作“先生”。
更有趣的是,近代还有人把妓女也称作“先生”。小说《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上海妓女,都是称先生的。”也许有人会认为,把妓女称为先生,这是对“先生”一词的亵渎。其实不然,从近代人权意识来说,妓女也是人,而且还是被歧视被压迫阶层中的人,这种称呼正是对人格的尊重。
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见一般妇女也在别人的面前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先生”。可见,先生一词,自古以来,其使用范围就是十分广泛的。而孙中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倡先生一词,又具有更加积极的进步的历史意义。
而人们至今称呼孙中山为“先生”,其含义当然也从过去比较狭义的“医生”,变成了广义的革命先行者的意思了。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位最受尊敬的革命导师。
文章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廖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