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日电 《上海证券报》今日载文称,"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今后发展。"这是不少经济学家认同的观点。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目前要不要动,什么时候动,幅度和方式是什么,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正确把握调整时机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短期内动汇率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具体的时间不容易把握,但我认为今年上半年汇率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要动也要到下半年。汇率水平的变动,一定是要与汇率机制的形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动汇率水平,不动机制,汇率水平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改革汇率机制,必须在经济相对平稳健康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在经济相对过热的环境下动汇率,对中国经济和周边地区经济不利。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则认为,汇率主动调整优于被动调整,调整得早比调整得晚成本低。总体看,汇率政策的调整已经成熟,随时都有可能。具体而言,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较为稳定,需求比较旺盛,贸易账户相对平稳。另外,近期观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不调整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压力很大,加上今年外汇储备的增长带来的压力。央行冲销政策目前只冲销了40%左右,为了防止通胀产生,需要不断冲销,而产生的效益难度增加。
汇率调整方式要适当
哈继铭表示,如果汇率调整的话,整体调整水平不应太大,大约有3至5个百分点。刚开始调整不会超过3%,以后逐步放宽调整的区间;另外,应该采用一揽子货币政策方式,而不仅仅是盯住美元。这样有利于纠正和减少美元的贬值对我国经济和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汇率调整要有一定幅度,但还要适度。何帆指出,采取浮动制度比一揽子盯住制度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使人民币汇率在一定区间范围有一定频率的灵活浮动。这种方案实际上是一种混合方案。它吸纳了固定盯住美元和盯住一揽子货币制度与区间浮动汇率制度的部分因素,同时有助于弥补单独一种汇率制度的缺陷。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兼顾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给货币当局的政策操作留下灵活的政策空间。同时,它是一种过渡性方案,其缺陷是对哪一种汇率政策目标都难以完全顾及。但在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现在采用此方式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最终目标是汇率机制的形成
汇率调整最终目的是汇率机制的形成,使货币政策有更大的独立性。哈继铭认为,而汇率的灵活性增强后,对外汇储备需求就没有现在这样大。这样,就可以使部分资金进入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利于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另外,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对降低国际市场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改善贸易关系等都有益处。
何帆指出,汇率调整的目标是维持内外部均衡发展。首先,维持内外部均衡,是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保障。其次,一个偏离与内外部均衡相一致的汇率水平,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持续保持一个偏离与内外部的均衡相一致的汇率水平,还会对收入政策、社会福利、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调整汇率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确保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