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人的眼中,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而相应地,布置工作就是发文件,发文件就等于布置工作,二者是合而为一的。离开了开会和发文件,一些人往往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工作该如何开展
据3月26日的《现代金报》报道,在3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上,省长吕祖善把“文山会海”问题狠批了一回,并痛斥会议发言稿里大量使用套话的现象:据统计,2004年浙江省平均每2.1个工作日就要召开一次全省性会议;不仅会议多,开会时候发言的套话也不少,“刚才几个部门的发言稿基本上是5~6页,我粗略数了一下,‘套话’可能就有3~4页”。
作为一种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作为一种广大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机关病,“文山会海”多年来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所正在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文山会海”的成因究竟何在?如何才能走出久治不愈的怪圈?
有人说,“文山会海”是基于传达贯彻上级决定精神的需要产生的。应当说,在过去那种通信手段极不发达,传递信息、发布命令的及时性、便捷性都较差的条件下,通过召集会议、印发文件来贯彻上级政策指示、传达领导通知精神,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可如今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多年以来,我们对遏制“文山会海”、转变会风文风的教育呼吁已经够多了,如今我们的通信传播手段也已经够先进了,但“文山会海”的落后作风在某些地方却仍未有多少实质性的转变。
还有人说,“文山会海”的泛滥根源在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应当在改革会议制度上下功夫。为此,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府机关会议制度规范。比如,严格规定“少发文、发短文”,开会时要“长话短说、长会短开”,详细规定每年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会议的组织召开次数限制、缩短会期、有关领导出席次数和规格等等。但是,在一些地方,这些制度落实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我们知道,“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报告贯彻报告,以讲话贯彻讲话”,这是“文山会海”现象的突出表现。解剖这些表现,我们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干部工作思路上的问题,反映了某些人的一种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这种思路就是:要重视某项工作,要表明自己贯彻某项政令,就得层层发文件,就得层层召集相关负责人会议。
只要会开了,文件发了,那就算是重视了、落实了。这种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就是:动辄喜欢人来得多、动静大,喜欢在空话、套话、废话甚至假话连篇的“八股式”报告中,在严肃认真、慷慨激昂抑或抑扬顿挫的宣讲中,追求一种行政形式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和领导形象效果。在某些人的眼中,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是工作。而相应地,布置工作就是发文件,发文件就等于布置工作,二者是合而为一的。离开了开会和发文件,一些人往往就不知所措,不知道工作该如何开展。
因而,“文山会海”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问题。不难看出,这一政绩观的核心就在于干部究竟该对谁负责。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对待“文山会海”问题,仅仅谴责和痛斥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细细研究剖析其内在成因和条件,寻找其观念层面的更深层次原因。相应地,要彻底治理消除“文山会海”,必须首先在观念层面上获得突破,重在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现代行政理念。
“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胜其烦,不堪其扰”,“文山会海”弊端很多。我们期待着在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在观念上能够实现新的飞跃,早日从“文山会海”和“公文旅行”中解放出来,把省下的钱花在办实事上,把省下的时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郭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