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5日电 长期陷在“邦交国”数目迷失的台湾,打“外交”战的筹码日渐窘迫及艰困,由于“邦交国”日益减少,过去“凯子外交”(“金援外交”)的负面效应已然浮现。台湾“外交官”跑遍世界各地向“断交国”讨债。
据香港文汇报援引台湾新新闻的报道,台湾当局为了拼“外交”、拼“主权”,所祭出的银弹攻势更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但借钱容易还债难。给台湾金融机构带来的负担更不足外人道。
数十亿经援无法监督
号称信息开放、透明的台湾,金援、贷款的金额往往隐晦不明,不要讲一般人,就连替老百姓荷包把关的“立委”都不见得清楚,每年新台币上百亿的预算说过就过,“外交部”怎幺运用、金援“友邦”的计划、项目、金额多寡,官方只要坚持“机密不可泄漏”的原则,“立委”真正可以详查的部分其实不多,这种现象长期下来也造成了“外交”公开预算在预算书内含混表达、决算书笼统揭露的陋习,甚至还违反了“审计法”和“行政程序法”。
根据台“外交部”2005年度的预算编列,公开预算中的“国际会议及交流”、“国际合作”、“国际关怀与救助”三个科目加起来共编了超过新台币84亿元的经费,但其中对于岁出计划提要、分支计划概况、对外国政府及团体的捐助部分却只按其支用性质粗略说明,即便在决算书中也仅列出办理各项会议、活动、“国际关怀”、动支总金额等内容,完全没有按照“审计法”第79条及审计机关审核团体、私人领受公款补助办法要列明各计划名称、捐助对象与执行经费明细的规定。
掩耳盗铃难产生实效
另外,在决算书中,台“外交部”没有将补助、捐助其它政府机关或团体私人经费报告列入决算书中,此举也违反了“行政程序法”公开原则与该要点规定。换句话说,站在“外交部”机密行事的角度,钱怎么用?详情只有“上头”清楚,面对公开的新台币数字,人民只有埋单的份,以掩耳盗铃的方式来进行实际的“援交”。
讽刺的地方偏偏在于,台湾在“外交”策略上所进行的经援“外交”有如此多的不可告人之处,但反映在现实面的回馈上仍相当有限。相反地,对岛内人民而言,纳税人平时根本就不知道钱被花到什么地方,只有在对方跟台湾“断交”或内幕登上国际媒体时,大家才有算总帐的机会,近年来的瑙鲁、格林纳达都是其中一例。但问题是这些“友邦”跟台湾借的钱到底有多少?“断交”后对方所欠的债务要得回来吗?
岛内银行成经援金库
岛内媒体的调查发现,台“外交部”经援“友邦”的计划多数都是由“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简称“国合会”)负责执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还包括“与友邦交涉借贷事宜”,说穿了就是当“友邦”需要贷款时,“外交部”会透过“国合会”帮忙找钱,而这些借贷给“友邦”的款项除了一部分来自公共部门外,另一个主要来源则是岛内的银行。事实上,“友邦”通过政府居中牵线当保人向岛内银行借款的部分,长期以来也是在“外交”预算上所看不见的。
“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专责台当局援外工作,当台当局决定借钱给哪个国家时,接下来的缔约就交由“国合会”办理。当“两国邦交”仍在时,借贷关系自然无虞,不过一旦发生“断交”情况,下一步的“讨债”重责也落在这个“外交部”的“白手套”身上。
“国家机密”民众蒙在鼓里
一份内部未公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7月底,台湾的“友邦”经过政府保证、担保后跟岛内银行贷款的总件数计有85笔,总金额为164789万美元,相当于新台币543亿元,当中的放款银行,包括配合政府经贸政策,提供金融支持的“中国输出入银行”65笔、“中国国际商业银行”20笔,其中一笔是与“中国信托”共同进行的联贷案。
因为台湾的“邦交国”多半是贫穷落后的中南美洲与非洲国家,一旦“断交”,经常会有讨不到钱的状况发生,再不然就是对方摆明了“我没钱还”的姿态。
熟悉内情人士透露,由于这些借贷案的还款期限都相当长,最长保证期几乎超过2121年,不论“友邦”贷款到期后是否还清、展延、减免,这期间的借款利息几乎都是由“外交部”预算中的对外贷款利息差额补贴工作计划来负责,不过,“外交部”对于实际补助的国家数、贷放款总额、笔数、对外贷款有无减免、借款国违约未偿贷款由台方代为清偿等情事,一律都以“国家机密保护法”为由,拒绝提供说明。
深谙借放款的银行主管也指出,“友邦”如果跟岛内银行贷款后无力偿还、或是因为“断交”等因素不愿意还款,可以依据双方的缔约进行司法诉讼,要是台当局作保的话,银行也可以要求保人负责,不然自行吸收的结果就会变成呆帐,如此庞大的金额对银行来说不是好事,除非是相当配合台当局运作的银行才会息事宁人,基于客户资料保密的原则,银行也不会透露“友邦”贷款的国名与金额。
整体而言,台湾在经援“友邦”的“援交”上,预算编列与支出明细仍处于不透明的阶段,过去如此,民进党执政后亦然,但正因为如此不透明,才会变成讨债讨到全球走透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