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2005年3月23日,原沈阳冶炼厂的3根百米烟囱拆除一周年;将日历回翻365页,2004年3月23日凌晨6点,在许多老工人留恋的目光中,在全国各地的注目下,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标志性建筑原沈阳冶炼厂的3座百米烟囱轰然倒地。
事隔一年,当年3个百米大烟囱成功爆破的情景依然是许多人尤其是参与爆破的工作人员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据了解,尽管当时有数十家媒体对爆破进行了报道,央视也进行了现场转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出于一些考虑,这个“亚洲第一爆”的前前后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不曾披露。
昨天下午,曾担任3根百米烟囱爆破任务总指挥的沈阳炮院爆破技术研究所的总指挥梁殿军所长向记者透露了“亚洲第一爆”的许多内幕。记者昨日看到,原沈阳冶炼厂旧址附近已被汽车产业带所取代。
“亚洲第一爆”曾两次试爆失败
如果一年前人们知道了“亚洲第一爆”两度试爆失败的话,那么当天正式爆破的现场气氛会不会更紧张,人们心中的弦会不会绷得更紧?
昨天下午,沈阳炮院爆破技术研究所的所长梁殿军事隔一年才向记者道出了这一细节,当初两次试爆失败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我记得第一次试爆是在19日晚上,试爆的是那根1936年建的年头最老的烟囱,一试爆,里层炸开了,外层没咋地,试爆失败了,我的心里一紧。”
试爆是为了检验爆破的用药量、装药结构、起爆顺序安排等是否合理。首次试爆失败后技术人员赶紧研究对策,并在第二天进行了二次试爆,然而令大伙冒汗的是这一次又失败了。“全国人民都瞅着呢!我们不能失败。况且这还关系到现场众多人员的安全。”于是在3月21日的凌晨,也就是距离已定的正式爆破时间只有40个小时的时候,第三次试爆终于取得了成功。
将可利用的重金属分离出来,将残渣全部安全填埋
3座百米烟囱寿终正寝后,烟囱内壁上的重金属去向如何呢?据梁殿军介绍,爆破成功后,酸系统烟囱产生残土约1700吨,铅系统烟囱产生残土约3000吨,铜系统烟囱产生的垃圾更达到5000多吨。3座百米烟囱内壁上都附着了许多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和硫化物。对此,环保部门按照优先利用和安全处置的原则进行了清理。先是将烟囱内的灰垢清除下来,将可利用的重金属分离出来,有关部门将其回收再利用,然后环保部门采用“封闭填埋结合水处理”的方式将分离后的残渣全部安全填埋。
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中毒症状
为了执行3根百米烟囱的爆破任务,沈阳炮院爆破技术研究所的80多位相关人员提前半个月进驻爆破场地。然而进驻仅四五天后,约1/3的工作人员由于经常“零距离”地接触内部挂满重金属的3根百米烟囱,相继出现了一些铅中毒和重金属中毒的症状,如胸闷、呕吐、腹泻等。“其实按道理,烟囱里有很多重金属,现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该戴上防毒面具,但是有时我们就在旁边吃饭、休息,总不能戴着防毒面具吃饭吧,结果有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几乎整晚都在卫生间里。但是尽管这样,大家伙当时没有一个人下一线的,后来干脆服药顶着,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一次成功。”
爆破前共饮“青岛”啤酒为取“倾倒”谐音
2004年3月23日凌晨6点,在3座百米烟囱轰然倒地的一刻,心情最紧张的人莫过于当时执行爆破任务的所有工作人员。“我记得午夜12点左右我们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完毕了,八十来个工作人员都紧张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于是我告诉他们,去,买三箱‘青岛’啤酒来,后来他们才明白我让买‘青岛’啤酒是取‘倾倒’谐音的用意。我们80来人,几个人喝一瓶,把那些啤酒都喝了。其实当时我们很自信,我们认为自己的技术很成熟,但是那几个小时的等待中还是充满了紧张和激动。”
据梁殿军透露,爆破的当天沈阳市所有相关部门都做好了最细致、最周密的准备,其中消防车进入现场的路线就模拟了两次,附近的医院也都做好了应急的准备。“在那样一种气氛中,我们的神经绷到了极限,结果,成功了!大家当时的内心有多兴奋,你就想吧!……当时爆破成功后有人走过来问我心情如何,我说‘我再也不想干爆破’了。哈……后来我回家大睡两天,现在那已经成了一段最值得自豪的经历了。”
占地36万平方米的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它的黄金、白银产量一度居中国前列,铜、铅、锌等产品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却是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2000年,国家决定对其关闭破产。2004年3月23日6点,沈阳炮院爆破技术研究所采用专业的定向爆破技术将冶炼厂的3根百米烟囱成功爆破。在同一场地、同时起爆三根百米烟囱在亚洲是第一次,在国际上也属罕见,为此原沈阳冶炼厂3根百米烟囱的爆破成为了“亚洲第一爆”。
【来源:东北新闻网-辽沈晚报;作者:李文慧、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