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加速中国托管市场的两极分化

2005年03月21日 10:21

  中新网3月21日电 《中国证券报》今日载文指出,随着9家保险机构逐一试水股市,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对托管大单的争夺至此尘埃落定。无缘此次较量的其他银行则眼睁睁看着近亿元托管费花落别家。某国有银行基金托管部负责人认为,保险资金入市将加速托管业两极分化的局面。

  业内人士估算,今年保险直接入市金额理论上讲最多能够达到600亿元,按照平均0.1%至0.25%的托管费率计算,5家具有托管保险入市资金的银行分食了6000万元到1.5亿的年收入。更大的甜头还在后面,如果未来几年保险资产保持20%的增速,2010年保险资金可投资金额将达到近1500亿元。只要稍加计算,由此带来的托管收入足以让每一家商业银行怦然心动。

  托管业不是省油的灯

  工行资产托管部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基金管理公司选择托管行,最看重的就是商业银行的网点。因此谁的网点多,谁就能坐收优质基金的金融服务费。但是,托管保险入市资金就对银行技术更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比如托管入市的保险资金,就要按照《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的规定,向保监会报送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投资绩效和风险评估报告,以及股东资产的托管数据。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上,对设备、技术分析模型进行更新,就很难提供这样的增值服务。

  实际上,近几年QFII和社保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对托管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已经表明,国内托管业正在逐步从原始的安全保管和记账功能,走向为客户从事证券交易咨询。保险资金入市和年内企业年金入市,无疑将扩大增值服务需求,这意味着托管行必须相应大量投资设备、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量体裁衣各取生存之道

  从国际托管银行业的发展看,两极化是一个明显特征。大的托管行通过并购、联盟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而小的托管行则更加专注于特定的市场和业务。保险资金入市在托管市场引发的争夺战,加速了国内托管市场两极分化格局。

  由于托管经验未满3年,光大、招商、上海浦发和民生银行暂时无缘保险资金托管。这使得他们旗下本来就相对较少的托管品种更显单薄。去年才获得托管基金资格的民生银行目前托管的基金仅有一只。其同业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无缘保险入市资金的托管促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专业化服务制胜的竞争战略。

  对于四大国有银行来说,规模就是他们逐鹿托管市场的屠龙刀。所以不难理解工行、建行和中行几乎囊括了托管市场的各种产品,从证券投资基金到社保基金,从QFII到保险入市资金、到企业年金,每出来一个新品种,三大国有银行的托管业市场份额就要扩大几分。

  但是专家认为,托管业是一项高投资、低毛利的业务。因此,除了少数资金雄厚的超大托管行外,大部分托管行只是专注于某些领域。要想将所有托管服务尽收囊中,对托管银行的资金实力是个巨大考验。上述国有银行在以后的竞争中,也要根据实力量体裁衣,或采取特色店型专业服务经营战略,或采取超市型全能服务战略。

  银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认为,专业化是托管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商业银行实力的加强,今后会有更多的银行将获得托管人资格;等到市场发展成熟了,完全有可能出现类似美国的道富银行和纽约银行的专业托管行。(王妮娜)

 
编辑:姚笛】
:::相 关 报 道:::
·种种迹象显示 保险资金正加快入市步伐 (2005-03-20)
·保险资金成功入市 中国保险行业关注三大问题 (2005-03-14)
·仓促入市为基金抬轿 保险资金入市另有“隐情” (2005-03-13)
·老基金借利好疯狂出逃 保险资金正等待廉价筹码 (2005-03-12)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