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马六甲三月十九日电题:郑和默许士卒与西洋妇女通婚?
中新社记者韩胜宝
走在马六甲老街,当地郑和研究人士汤先生指着一家大门敞开的富贵家庭对记者说,这就是峇峇娘惹的家。“什么叫峇峇娘惹?”记者不解地问道。汤先生回答说,他们是郑和下西洋时默许士卒与西洋妇女通婚的结晶,生下的男性后代就称为“峇峇”,女性后代则称“娘惹”。
汤先生告诉记者,郑和自己是太监,不能结婚成家,但他对船队的士卒婚姻却十分关心。在七下西洋中,郑和采取默许士卒与西洋妇女通婚的政策,也默许他们永远留在那里居住。为什么默许而不是同意呢?因为中国大明法律不允许,郑和不能公然违抗,只能采取默许的办法。在郑和的默许下,这些士卒成为西洋早期的华侨,在那里繁衍后代,并为以后来到西洋谋生的中国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郑和及其船队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不仅有物为证,而且还留下了后人。“峇峇娘惹”就是最著名的族群,有人称他们为“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
据汤先生考证,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与马六甲王国成功地建立起政治和经济的联系,他的一部分随行人员留在了当地,这些人定居后与当地的马来族或其他民族的妇女通婚,为马六甲塑造了“峇峇娘惹“新生代。如今,峇峇娘惹的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
记者看到,峇峇娘惹的长相与华人有所不同,皮肤较黑,但穿着都很考究,住宅也很豪华,家里摆设中西结合,有老式红木镶玳瑁或贝壳的家具,也有中式传统的雕花大床。汤先生介绍说,峇峇娘惹虽然远离中国本土,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仁义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方面十分“中国化”,婚丧嫁娶的风俗和中国传统的礼仪也很相似。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在当地出生的混血儿大部分已不会说汉语,他们讲的是一种综合中国福建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式语言。他们是南洋一带的富人,靠着华人祖先留下的产业,操纵着马六甲海峡一带的贸易海运,过着丰衣足食的安逸生活。
据当地人介绍,郑和的默许士卒与西洋妇女通婚,不仅随行人员高兴,也深受当地的欢迎。当地法律给华人与当地人通婚大开方便之门,还给华人许多特权,包括杀人不偿命权,鼓励华人留居西洋。暹罗(今泰国)女子更是把嫁给华人看成是很体面很光荣的事,暹罗王国对华人与泰人通婚不但不加以限制,还采取鼓励政策。因此,一批批华人迁居泰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海内外学者称,郑和默许士卒与西洋妇女通婚之举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华侨大规模移居和开发东南亚。自郑和下西洋以后,移居南洋的华侨逐渐增多,到十六世纪,华侨足迹已遍布东南亚各国,人数约十万之众。他们凭借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与当地人民一道,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开发东南亚,对东南亚各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