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武侠小说入读本 我懂金庸我怕谁

2005年03月07日 15:09

  金庸的武侠小说部分章节被编入中国高中“语文读本”,无巧不成书,新加坡的中学和初级学院“华文教材”也将出现金庸的小说章节,一时之间,武侠小说在中学“登堂入室”这件事,成了国内外华文媒体的热点话题。

  话题之热其实是源于媒体炒作以讹传讹,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高中学生课外读物《语文读本》误报成语文“课本”,从而把好几册“读本”中的一册、一册里好多篇文章中的一篇、即《天龙八部》的章节,不成比例地放大(多数媒体对并列的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章节则略而不提),引起了舆论的兴趣,并激起批评与赞赏两种声音一阵热闹交锋。

  尽管如此,这件趣事却反映了一个很新的现象:华文读物能成为十几亿人口华人世界的“时尚”话题。

  这种“时尚”,规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不再仅仅局限于或者港台、或者京沪、或者新马华人社会的小圈子,而是随着各种电子媒体的传播,迅速遍及亚欧美澳四大洲的华人世界。

  金庸的武侠小说流行于60、70年代的港台和各地华人移民社会,到了90年代已难见华文报章转载,然而,中国社会的适时开放,让庞大和快速富裕又对外界充满新鲜感的中国人民像滔天浪一样把金庸托上了天,给他新生般的另一个更大名气高峰,还间接使这位“金大侠”成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和中国古代史、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

  虽然他这“博导”首两年招不到半个学生,第三年收了三个学生却闹到不欢而散,最终在去年匆匆辞职而去,然而,从金庸小说编入读本这事情来看,学术的冷落完全无损于金庸做为“时尚”话题的吸引力。

  好比洋人不能不知“哈里波特”,在华人世界里,谁要是不知段誉、乔峰、杨过、小龙女为何物,也可能会让自己在很多场合显得老土、落伍,旁人谈笑风生而自己却插不上话,只能红着脸尴尬地傻笑。这是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

  可以预见,金庸不会是惟一的时尚话题。世界在变,与中国的大官、富商、白领精英或者一般老百姓坐在一起,除了谈金庸,也很可能会骂王朔、笑余秋雨,甚至神色暧昧地交换着对“上海宝贝”的看法;极可能聊起李敖、评论起陈文茜,或者,严肃点,谈谈《往事并不如烟》。这样的话题,对台湾人、香港人,也是共同话题范畴。新加坡的华人,有可能自外于这种“时尚”吗?要中国大陆的13亿人、中国台湾的2300万人、中国香港的680万人都来迁就我们的话题?

  那么,我们国人之中,谁最需要懂得这类“时尚”?不是那些早年上学时不专心却读遍金庸、梁羽生、古龙的熟食摊贩或德士司机,而是正需要与中国人、台湾人、香港人直接或间接打交道的我国新一代白领精英,尤其是华族青年才俊。

  看看中国2004年的这两个数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82万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1900万人。数字正每年以大约20%的高速增长。想想看,十年后我国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走出校门——未待走出国门——就可能撞上多少个中国大学生毕业生?只读金庸小说的两章,哪里应付得了?

  几十年来,英文强势,华文弱势,然而,在未来的日子,能游走于这两个语文世界才是优势,反之肯定是劣势。懂得华文“时尚”,才能手拍胸膛“我怕谁?”

  现在赶快准备还来得及。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社论

 
编辑:刘琼】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