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六日电 题:北京奥运亟待“公厕革命”
中新社记者 邓敏
“二00八年奥运会期间,大家都上街去了,但人人都得带着‘尿不湿’,这像话吗?”日前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张健的一席话引得体育组的其它十七位委员哄堂大笑。
这位原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对北京公共卫生间的严重缺乏深感忧虑。
“我们去蒙特利亚,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商场里,公共卫生间到处都有,标识也很清楚。但在北京就很难找到一个公共卫生间,或是找到了进不去,那股味儿可以把人熏倒。”
张健称,在海外碰到不少老华侨对他称赞“中国的经济很棒、体育也很棒,但就怕回北京”。如果有人要回北京,老华侨之间会善意的调侃:“去北京别忘了带‘尿不湿’啊!”
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对北京的公共卫生间用了“数量少、不好找、管理差”这九个字来说明,“北京最好的厕所在天安门两侧,但好几个水龙头都坏掉了。”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也认为北京的公共卫生间“硬件不错,管理太差。”
其实,目前北京供出行人员使用的公共卫生间有七千七百多座,如果单论数量可谓全球最多,去年年底北京也提出“八分钟内找到公共卫生间”的新目标,倡导全市营业场所的公共卫生间对公众开放。
然而,除了硬件外,北京公共卫生间的其它环节方面仍相对滞后。在取消公厕收费后,因为缺乏积极性,一些闹市公厕乏人管理,卫生条件每况愈下,有的公厕还采取缩短开放时间以节省水费。而部分市民的文明如厕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损坏设施的现象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流失。
张健委员再三强调:“这是一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也是一个老问题,说了很多年,但解决得并不如人意。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二00八年全世界的人们聚集北京,怎么能够适应?将会怎么认识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