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六日电 题:顺时应势 中国平稳推动财政政策转型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中国财政部提交给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预算报告说,目前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今年将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
至此,由紧缩到扩张,再由扩张到中性,十多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正好经历了一个“轮回”。这一“轮回”下来,中国业已今非昔比,早就告别了“囊中羞涩”的年代。
一九九八年以后的连续七年里,中国发行了九千一百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建设国债,拉动几万亿元投资,每年带动GDP增长一点五到两个百分点。在GDP大幅增长的同时,去年的财政收入已达到两万六千三百多亿元,是一九九八年的二点七倍。中国经济也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二00三年、二00四年GDP增速都达到了百分之九以上。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地区投资过热,GDP增幅已接近其潜在产出水平。物价趋于上升、失业率升势趋缓、国际收支保持盈余,这些都表明,积极财政政策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已经完成。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作用的财政政策,需要转向。中国需要步入优化宏观经济结构的时代,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财政政策转向时期,现实需要既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支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又要防范和化解财政及经济风险。财政赤字规模既不能继续扩大,也不能瞬间全部消除。
今年中国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三千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一百九十八点三亿元。随着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二00五年,中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去年的百分之二点五下降到百分之二。这在世界各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实属难得。
但在建国债项目要建完;加强农业等薄弱环节需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花钱;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也要有所应对。这些都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虽然今年打算安排长期建设国债八百亿元,但加上上年结转的近五百亿元,今年实际可安排使用的约为一千三百亿元。加上增加的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一百亿元,这些将基本可以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能够确保重点、重要、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
现实条件下,搞“急转弯”绝非务实之举。但“稳健”作为一种趋向,在传递松紧适度政策信号的同时求得渐趋中性,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是欧盟等国家在由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时的经验选择。
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可以使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稳健”可以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这也会降低行政干预经济的色彩。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可以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改革创造条件。在支持改革上“积极”,要比在单纯的经济项目上“积极”更有意义与价值。体制和机制完善了,发展步伐才会更快,效益才会更好。
这一“轮回”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更有为”,毕竟“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