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海内与海外》月刊,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刊许可。)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距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300多米叫“桑哈”的街道。街道两旁挤满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店铺,周围居住着近万名华侨、华人和华裔,这就是哈瓦那华人区。
古巴的华人将军——邵黄
在古巴华人社会乃至当今中古两国的关系中,莫伊赛斯·邵·黄是不能不提的人物。他是古巴国家物资储备局局长、革命武装部队少将,又是古中友协主席。他的中文名字叫邵正和,父亲姓邵,母亲姓黄,在古巴,人们都称他邵黄将军。
邵黄将军祖籍广东增城,父亲1895年与前妻关氏离乡背井来到古巴。关氏病故后父亲与黄氏结婚,生有5男4女,邵黄是其中之一。连同关氏所生的4个孩子在内,邵家共有13个孩子,邵黄排行第十二。
邵黄上中学时就参加了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青年组织的革命活动,参加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斗争。1957年7月,邵黄离开首都哈瓦那前往马埃斯特拉山,跟随卡斯特罗在山上打游击,在起义军总部负责后勤给养工作。在山上,他结识了著名的游击英雄格瓦拉,后来参加了格瓦拉领导的解放中部城市圣克拉拉的战役,并荣立战功。
1959年1月古巴革命胜利后,邵黄在古巴革命武装部队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担任国家物资贮备局局长,负责国家的物资储备和军队后勤保障,并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他开始担任古中友协主席至今。
邵黄将军生在古巴,根却在中国,他热爱中国,为加强古中友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他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赞叹不已。
在古巴,他除了接待来访的中国重要代表团外,还经常接见前去考察和经商的中国贸易团组和经商人士。在古巴的中国人凡有了难以解决的困难都去找他,他也都会热情地想办法帮助解决。他利用家中房前屋后的空地,开辟了一个菜园,自己种植蔬菜,在城镇居民历来没有自种蔬菜习惯的古巴创立了开辟家庭菜园的成功先例,在哈瓦那,几乎无人不知“邵黄菜园”。
不久前,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华区促进会,这是一个隶属哈瓦那市,由华裔青年组成的政府机构,旨在推动古巴华人区的复兴和发展。邵黄将军说:“作为炎黄子孙,我的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对中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理应为古中友谊而努力。”在他的努力下,古巴华人区的各项工作开展得生气勃勃。
华人移民古巴史
首批中国移民共206人,1847年6月4日作为“契约华工”从厦门乘船抵达哈瓦那港。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了古巴,于是这个美丽的加勒比岛国从16世纪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盛产蔗糖,在16-17世纪,西班牙庄园主都是靠从非洲买进黑奴从事甘蔗园和糖厂劳动。
19世纪初,英国率先发起废奴行动,西班牙在英国压力下只好停止买卖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为弥补劳动力空缺,西班牙人接受英国建议,开始从亚洲移民,这些中国移民都是被人贩子转卖到古巴和其他加勒比国家的。
在哈瓦那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华工的卖身契,“契约”期限为8年。由于华工都是给庄园主卖苦力的,因此,后来在西班牙语中有了“苦力”这个词,表示早期中国移民的意思。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来古巴的华工不断增多,1870年,古巴政府宣布废除华工的“契约”,在古巴的“苦力”都成了自由人。勤劳的中国人在古巴的境况随之日益改善,成了餐馆、旅店、咖啡馆等行业的主人。
19世纪中叶,由于美国歧视移民政策,大批华人从芝加哥移民古巴。1874年,在古巴的华人已达到10多万人,哈瓦那华人区成了美洲最大、最繁荣的华人区。当时的桑哈街上除了各种中餐馆和中国商店,还有好几家电影院、戏院和麻将馆;华人区建立了中文学校、医院和养老院,并在哈瓦那国家公墓买下了墓地——中华总义山。
广大华侨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于1893年5月建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华总会馆,它是拉美国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侨团之一。20世纪初古巴独立,在中华总会馆的影响下,各类华侨组织纷纷出现。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胜利后,以私营业主为主的华人华侨大批离开古巴,前往美国和其他拉美国家,只有少数人留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侨逐渐去世,又没有新的中国移民到来,古巴华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华人社会日趋衰落,目前全古巴的华侨华人总共才有1000多人,华人区现在的居民大多数是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