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二月二十四日电题:“乡愁诗人”余光中的四川情缘
中新社记者杨杰
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于二十二日下午入蜀,开始为期六天的四川之旅。在四川,怀着对蜀地深深思念的余先生所到之处,旧雨新知,言笑晏晏,排遣乡愁,聊享“蜀中之乐”。
余光中以抒发自己思念祖国、渴望两岸统一的《乡愁》等诗作名动宇内。不过,余光中与四川的不解情缘,却并不大为人熟知。
抗战爆发后,余光中随家人辗转入蜀,直到抗战结束,才离蜀赴沪,后去了台湾。在写给老友流沙河的《蜀人赠扇记》中,余光中倾吐心怀:“问我乐不思蜀吗?不,我思蜀而不乐……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写的就是这段时光的况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蜀中著名学者流沙河最早在祖国大陆介绍余诗,从此余诗传诵大江南北经久不衰。一九八二年夏,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四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一时传为佳话。
在四川,有余光中最深的思念,这让他多次想要入蜀,故地重温。这里有他的足印,有他的嫡亲表妹孙霞珍,以及他仰慕已久的前贤杜甫、李白、苏东坡,在一九九六年第一次归蜀时,他就虔诚拜谒过他们。他为杜甫写过诗,为李白写过诗,更向往与旷达睿智的苏轼为友朋。在《戏李白》一诗中,余光中深情地对李白说:“大江,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天下二分,都归了蜀人,你踞龙门,他领赤壁。”
一九九六年,余光中应四川大学之邀入蜀讲学,终于实现了归蜀的心愿,在蜀中,他写下了新作《不朽的旱烟筒》,回台湾后又写了《入蜀》、《出蜀》。
七十七岁的余光中对四川一直思念有加,时隔八年再莅锦官城他已是“雪满头”。在鸡年元宵节举行的“千秋蜀汉风·武侯海峡诗歌楹联会”上,沉稳的四川话,饱含深情地从余先生口中流出:“在四川生活的那段时光,影响深及心灵。对四川,我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乡愁》才有那么深刻的四川印记,四川给了我很多灵感!”随后,余先生用川剧唱腔唱诵《蜀相》,悲怆和沧桑,绕梁不绝。吟罢杜诗,余先生以一段四川话一段普通话的方式,朗诵写给流沙河的《蜀人赠扇记》,象征着他与流沙河之间不平凡的真挚友谊。
再回四川,成都春日融融,余光中曾在诗句里表露出的无尽忧伤,经暖阳而消遁;再回蜀中,再品辣喉的红油、麻舌的花椒、大曲酒,余光中“把我辘辘的饥肠,熊熊烧烫,交给了火锅,蜀入了我”。此次川中之行,余先生尽情享受游子归家的欢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