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内地贺岁电影市场渐成兵家必争之地,导演冯小刚自1997年开始涉足这个市场,七年内执导六部贺岁片,成为贺岁电影的票房保证。
票房收入源自电影品质,冯小刚对贺岁片的品质有如此看法:“把它放在不是贺岁片的档期仍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放到贺岁片档期它就如虎添翼,这样才行。”他认为,在中国电影的丛林中,他不是一只沉默的羔羊,而是一头饿了一年的狼——一年觅食一次,而且要尽情地吃。
拍出人民的传奇
冯小刚自认他的电影有两样法宝,一个是人民性,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传奇性,它能把平淡的生活加添色彩,让生活像长上翅膀一样飞起来,冯小刚对观众好恶的直觉亦是他的一个优势。
内地电影由宣传品逐渐转化为商品,冯小刚未必是内地唯一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对商业运作的熟悉毋容置疑。例如《手机》尚未正式上映,已从VCD版权、广告收入、赞助商投资等完全收回成本,可见他筹措资金的一流手腕。
商业和艺术很多时是对立的,作为擅于创造商业价值的电影导演,冯小刚对艺术电影有何看法?“千万别上了所谓艺术片的当,许多艺术片特别做作!我觉得艺术片应该特别要注意原创性和真诚。很多贴着艺术标签的电影我感觉充满模仿,几十年前就有了,都是拍给评委看的。看那些电影,不要以为自己的品位就会提高了,其实还是个糊涂人。”他对那些艺术上高深、票房上却往往惨败的电影不以为然,他甚至调侃自己将来如果不拍片了,就跟着金鸡奖到各个城市参加会议。
幽默,不是搞笑
不过,冯小刚看待自己的电影,肯定不单止着重票房。例如他虽然靠喜剧起家,却不喜欢“‘搞笑’电影”这个标签。他自言:“我从来也没有搞笑过,‘搞笑’这两个字是对我们创作的一种侮辱。我们拍的电影是幽默的感觉。你可以说它是喜剧,我对‘搞笑’这两个字感到非常恶心。”
一年将尽,民众大多希望找些可以开怀大笑的娱乐。也许是冯小刚对观众好恶的直觉,造就了他的商业成就。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