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华语唱片市场比起往年的确很有起色,总结归纳,原因倒不是涌现了多少张有口皆碑、销量大增的好专辑,也并非发生了令唱片工业水平突飞猛进的奇迹,而是众多唱片成功突围旧有模式,在企划理念、音乐风格、推广策略等方面打破了唱片市场多年来程式化、概念化导致的平淡、乏味、千篇一律,简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多的专辑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固定歌迷群的喜好,相反能够构成公众广泛兴趣的话题了。或许它们并不“完美”,甚至批评声音前所未有的猛烈,然而,要知道,比批评更可怕的是沉默!相对于以下十张,更多的唱片在经历了常规的发片会、排行榜上几周的逗留后,就在沉默中被遗忘,而越是引起争议的、正反双方声音越针锋相对的,一方面销量大涨长虹,一方面也给歌坛带来难得的活力。
No.1《2002年的第一场雪》
演唱者:刀郎 出品:先之唱片
争议焦点:神秘人、销量、品位……
说刀郎一人搅热2004年的流行乐坛也不为过,且这种高关注度已经持续到2005年。刀郎话题延伸到传播学、行销学、社会心理学等超越音乐本身的层面而成为一种现象。对刀郎和《2002年的第一场雪》所提供的样本,意见空前两极分化,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似乎谁也无法绝对说服谁,比如神秘,刀郎最初不露庐山真面目究竟是高明的逆向宣传还是无心插柳;而《2002年的第一场雪》正盗版销量更是成为一个谜,80万到800万莫衷一是,唯一能肯定的是发布不同数字的人各怀目的;而最有趣的争议在于“品位”之争:有人说它是“菜市场音乐”、“出租车歌曲”,有人辩解最小资的女孩也听刀郎,有人无法忍受它的粗糙、简易、直白,有人说它是最有情感的音乐……无论如何,正如之后毅然与其合作的李宗盛所说,人的心灵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刀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各种各样的人喜欢,他在骂声和捧声中成为2004年最红的歌手。
No.2《喀什葛尔胡杨》
演唱者:刀郎
出品:先之唱片
争议焦点:成名后的刀郎该不该“进城”?
刀郎虚心接受《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批评意见,李宗盛担任制作人使编曲水平进步明显,听起来洋气、都市化了许多,“如果说‘第一场雪’还像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音乐,那么‘胡杨’一下就迈入了21世纪”。这种改变使一大批视听习惯新潮、过去对刀郎不屑一顾的人一下子成为他的歌迷,但同时也引来原有歌迷的猛烈抨击,后者认为刀郎恰恰丢掉了原来粗糙中那种珍贵的粗犷、真实和颗粒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乐评人更是批评“刀郎进城是不自信的行为”,但是,刀郎为什么不能“进城”?如果不“进城”岂不又成了没“突破”?如果不“进城”,新拓展的听众从何而来?从实际效果来看,“胡杨”的确不如“第一场雪”那么轰动、那么大卖,但是,作为第一张唱片红到神话程度的歌手,第二张唱片能得到目前的结果已算成功了。
No.3《老鼠爱大米》
演唱者:杨臣刚
出品:飞乐唱片
争议焦点:网络歌手凭什么一夜走红?
网络将给唱片业带来深刻影响,不少业内人士早就关注,去年终于大规模发挥奇效,只不过获益的并非歌星大腕,而是一批其貌不扬、默默无闻的“业余”音乐爱好者,经过网络的点石成金眼下他们远比正牌歌手风光得多。《老鼠爱大米》的杨臣刚面临着版权官司、原唱者之争等诸多麻烦事,但这些麻烦也折射了网络歌手走红的独特性:一部家用电脑、100元声卡、15元话筒就能办事。网民不太在意你的唱功、长相之类的传统标准,只要好玩、幽默、敢言、旋律上口,点击率就能不断刷新。但是,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在质问,这样手工作坊式的音乐产品究竟有多久的生命力?游戏怎能取代人们对音乐的真正需要?
No.4《美丽岛》
演唱者:罗大佑出品:音乐工厂有限公司
争议焦点:音乐能背负多少政治的罪
十年,音乐教父罗大佑对现实政治的关注、焦虑在《美丽岛》的毛孔里无处不在。放眼华语歌坛,似乎只有这么一个老人仍在执着地深刻、执拗地尖锐、直白地愤怒。中年陶喆也在中年大碟《太平盛世》中触及与罗大佑相通的命题,但他远不如后者那么极端、彻头彻尾。有人认为《美丽岛》是一部清醒的伟大作品,不辱追随者十年期待,但很多人同样因为习惯了流行音乐的轻浮,《美丽岛》的沉重让他们无从接受。
No.5《七里香》
演唱者:周杰伦出品:阿尔发唱片
争议焦点:自我复制
周杰伦是高手,现在即便是反对者发表批评意见前也要先承认这个前提。对《七里香》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所谓周杰伦高明的自我复制手段。论据很明显:《双截棍》红了,接着做一首《龙拳》;《东风破》成功,下一张马上来首《七里香》;《最后的战役》不过瘾,这次继续《止战之殇》……周杰伦的歌听得越多,越容易在新歌中找到老歌的影子,说他创作力匮乏有点苛责,毕竟创作型歌手很难逾越自我的套路。可是这种似曾相识如果是出于市场目的刻意为之,难免惹来非议。另外,周杰伦唱片里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也被认为有违音乐人“本分”,继《叶惠美》中四首歌被不同商家收购后,《七里香》更是赤裸裸地以度身定做的广告歌《我的地盘》为主打歌。
No.6《Stefanie》
演唱者:孙燕姿出品:华纳唱片争议焦点:转型
孙燕姿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敢于主动休息一年,是自信的表现,也预示她和唱片公司正酝酿着转型———可是像孙燕姿这样的歌手如何转,又转向何方?怎么想都是险招。果然,《Stefanie》一出引发各种声音。专辑中的确没有《绿光》这样的亮歌,很多人觉得一遍听下来不如以前专辑那么流畅、上口了,但是实际上在选歌、配器、制作以及注重风格多样性上都非常用心,新燕姿大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No.7《男孩女孩———三里屯音乐》
演唱者:酒吧歌手出品:太合麦田唱片
争议焦点:动机是投机还是建设?
太合麦田成立近一年,以雄厚资金支持、宋柯“转会”、与李宗盛和张亚东结盟等迅速成为国内民营唱片新贵。但是到年底,随着《男孩女孩———三里屯音乐》唱片的问世,批评矛头直指而来。乐评人科尔率先发难,认为先天条件优厚、被寄予厚望的太合麦田折腾了一年,只见收购刀郎、红星之类版权的运作,在原创上却毫无建树,最后只交出一张由酒吧歌手翻唱老歌的“三里屯音乐”做答卷着实感到失望,还有业内人士不客气地指出其在商业上的投机心理等软肋。但是,也有中肯的意见承认其在企划概念上的成功以及唱片受众细分化上的有益尝试。“三里屯音乐”作为一张没有明星的唱片最终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并被延续为系列产品,“三里屯音乐之情人节专辑”已于2月坚挺上市。
No.8《70·80》
演唱者:水木年华出品:水木同创
争议焦点:人文歌手也能抛开民谣玩摇滚?
“水木年华”最初人文化的音乐定位就注定是个慢热的组合。过去,他们在与羽·泉的较量中一直处于劣势,主流媒体的眼光更多投注在商业性和流行性占优的羽·泉身上,但是去年羽·泉以演唱会为主没有发片给水木年华腾出了空当,人们突然发现《一生有你》原来早已冲破校园音乐的土壤占领KTV的点歌排行榜。紧接着他们发行的全新大碟《70·80》又带来惊人的转变,“水木”不再只为清纯的校园少年,卢庚戌在得到认可后毅然转向更为钟情的摇滚。惊喜或抛弃是变化之后的必然反应,好在针对“水木年华”的热烈讨论,让年轻的歌迷们逐渐明白,人文、校园、民谣、摇滚……这些本不必泾渭分明,也不是格格不入。
No.9《飘》
演唱者:赵薇出品:维京唱片
争议焦点:歌坛如何正确对待赵薇?
一大批演而优则唱的“新人”给歌坛带来新空气。喜欢电子的周迅,偏爱爵士的陈坤,赵薇也终于在姚谦手下变成她心目中的感性女人。但是《飘》也给歌坛带来了大难题:赵薇有人气,姚谦有手艺,《飘》的综合分不低,但是哪里才是她的合适位置?最受欢迎新人有点委屈,一步登上最受欢迎女歌手“后座”又有点含糊,于是各大流行评奖活动上赵薇成了奖项归属的争论中心。
No.10《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
演唱者:龙宽九段出品:京文唱片
争议焦点:电子音乐能否真正大众化?
龙宽九段的音乐像名字一样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有见多识广者指出他们的“新”不算什么,不过是国外某某乐队、歌手的“旧”而已。可习惯了大路情歌的华语听众还是很久没听到这样各色的音乐,或许说不清那其实就是电子乐和流行乐的巧妙融合,但起码无意识地领略到电子乐让人心情开阔、腾空愉悦的快感。电子乐过去被认为是小众音乐、没人味的机械音乐,但龙宽九段的尝试提供了被大众接受的新途径。(北京青年报: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