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春节近,喜迎新,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氛。
电视的拜年广告套餐,预告着春节来临;电影院放映的贺岁片,庆贺着年添新岁。在“一屋一商场”的香港,供养着普罗大众日常所需以及娱乐消费的各大商场,也是节日气氛的一个主要供货商。
杂耍、舞狮这类传统街头表演,现在搬入了商场;挥春、元宝这类节日家居布置,为商场新年新色彩;甚至连粤剧、中乐等上层中华艺术,也是商场的网罗对象。
商场当然是商业元素的集中地,而文化作为一项产业,是特首董建华在本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内地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其实也在不断将文化产业输到香港。春节香港各大商场的表演活动中,就能看见陕西、汝南、广州等演艺团体的足迹。
在这个四季不分明,大树也不多见的亚洲国际都市,节日气氛这回事,并非由自然界决定。我们能感受到端午、中秋、圣诞和春节,非因天气有所改变,也非田里庄稼长高变黄。
告诉我们节日来临的,除了是墙上挂着(或桌面计算机右下角闪着)的月历之外,就是充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项商业产品。老一辈感叹今时今日新年没气氛,其实一套经过包装的春节新气氛,已经改头换面,糅合中国传统与消费文化,在我们身边的商场冒起。
如果家长平日工作太忙,没时间写挥春、拼年盒,炸油角,只要带孩子逛逛平日常去的商场,可能也算是尽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这项神圣的文化责任。
消费主义是否传统文化的“污染源”?节日传统是否总是“新不如旧”?
节日商业化,不光是咱家的事,欧美先进国迷迷糊糊地也是走着这条路。倒过来说,一个节日如果连商人都看不上眼,你我都可能质疑,它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这次我们走访香港各大商场,介绍场内举办的春节表演活动,帮助大家计划一下新年好去处,观赏一下中国文化如何“产业化”。(摘自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