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教学语言政策检讨文件将于今日公布,当中建议英文中学必须达到一定指针,才能继续以英语授课。公众的关注焦点,自然是哪些学校可以继续成为英中,部分英中更扬言,为了保住英语授课的地位,更会考虑与直属小学脱钩。其实无论英中或中中,最重要是教学环境能切合学生需要,培育学生成才。如今教学语言却沦为名誉地位之争,教育界人士实应该深切反省,为人师表到底所为何事。
直至现在,香港的中学仍分为英中和中中,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均甚为罕见,实有特殊的历史及传统因素。在港英时代,英文是上流社会和精英阶层的语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公务员队伍和大企业均必须以英文水平为先。久而久之,英文备受重视、中文备受忽视,形成“重英轻中”的普遍现象,并深深植根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这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母语教学,切合学生学习的普遍需要。重英轻中的现象虽然并不健康,但毕竟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改革必须配合现实环境,不能只求为改而改。急于推行改革的结果,反而是弄巧反拙,令英中变成“特权阶级”,进一步备受家长和学生追捧,中中地位反而不升反降。
当然,英中长期以来已建立了本身传统,教学质素有一定保证;中中固然亦不乏优秀的学校,但平均水准却在英中之下,这是推行改革时必须认清的现实,不能把好的东西全都抹杀掉。其实无论是英中或中中,最重要是能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切合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吸收能力,这才是教育界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英文的重要性实在不容置疑。在回归之后,英文应用的机会减少了,英文的地位在法理上已不再“独尊”,但是,社会上要求加强英语教学的呼声却有增无减,特区政府亦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聘请外籍英语教师、加强教师的英语培训等,务求在推动母语教学的同时,能够力保英语的水平。因此投放在英语教学的资源并非减少,反而是增加了。
问题却在于,当公众的注意力皆放在英语水平下降的时候,却没注意到香港的中文水平同样急剧下滑,其实只要看看政府的通告和新闻稿使用的中文,便可见微知着。我们必须认清目前的问题所在,是语文教育水平的普遍低落,无论中文和英文皆不能幸免。香港学生必须同时提升两文三语的水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至于那些为了力保英语教学地位,考虑与直属小学脱钩的英中,就更加完全本末倒置,把英中的名誉地位之争,变成了办教育的目标。教育界人士均应该深切反省,到底甚么才是对学生有利的,怎样才是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作为。(摘自香港成报2月3日社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