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日电 《中国证券报》今日载文称,今天,距离“国九条”发布正好一周年。这一旨在救市场于水火之中的政策颁布一年来,沪综指下跌了25.3%。多年来,沪深市场一直被冠以“政策市”,“国九条”缘何会在“政策市”中失效?
“政策底”频频陷落
文章指出,自“国九条”颁布以来,市场参与者分别以“国九条”颁布时的1600点、温总理讲话时的1300点和证监会不排除采取“阶段性措施”的1200点为政策底,但到本周二为止,这三大政策底悉数被破。
第一个“政策底”———1600点于2004年4月底被破。“国九条”颁布次日,沪综指收在1650点,1600点被市场认定为“政策底”。此后,深沪证券市场仅维持了2个多月的繁荣,2004年4月7日沪综指最高摸到1783点。这期间市场背景出现变化。一方面,在“国九条”公布之后数月里,只闻其声未见其行,有关落实“国九条”的实质性举措始终未见出台。另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2004年上半年强势的行业性周期股票遭到市场的轮番抛售,并对股指形成强大打压。终于,沪综指在2004年4月29日击穿2004年第一个“政策底”,市场回到“国九条”公布之前的位置。
第二个“政策底”———1300点在2004年12月下旬被破。1600点被破后,市场陷入漫漫阴跌之中。2004年9月14日,在温家宝总理有关落实“国九条”的讲话刺激下,最为急促的一轮反弹———9·14行情就此诞生。1300点成为投资者心中新的政策铁底。此后,围绕1300点屡次出台的利好也强化了1300点政策底的意味。2004年年底,在1300点附近出现了十余次“政策底”失而复得的微妙格局。然而,“政策底”的形成并不能有效刺激市场的做多激情,在问题券商不断暴露、上市公司黑洞不断传出及规范“非转”政策出台、询价制政策出台的背景下,2004年12月下旬,1300点政策底终于被击穿。
第三个“政策底”———1200点已被沪综指连续两日收盘于其下。进入2005年,在询价制正式实施的冲击下,沪指仅用了三周的时间便回落至1200点左右。然而,1月24日印花税的下调及管理层有关“不排除采取阶段性措施”的讲话鼓动下,沪指1200点再次失而复得。本周,在华电国际即将上市的背景下,沪指1200点再度被击穿,周二沪综指收于1189点。
四大因素导致政策“失效”
文章提到,自“国九条”颁布以来,尤其是9·14行情以来,政策落实的进度显著加快。在“国九条”颁布后,有关部委迅速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除股权分置解决小组尚未有文件出台外,其余小组均已拿出方案或者政策。为什么六个小组有五个取得了成绩,市场依旧“不领情”?
首先,关键性的政策推进力度不够。六个小组中目前只剩下股权分置小组尚未有明确方案出台。而股权分置正是中国证券市场顽疾的根源所在。市场的不确定性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是增强了。因为该政策可以令当前股市中枢处在1000点,也可以令股市中枢处在1300点,关键是明确A股的权数。投资者不怕利空,怕的是不知道利空什么时候出来。况且,股权分置处理未必就是利空。
其次,部分政策尽管出台了,但其可操作性不强。如券商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的政策出台了,但至今没有一家券商获准从事短期融资业务;在发债方面,除了国泰君安成功发行16.5亿外,在此前首批三家券商中,第一批总额度42.3亿中目前只完成6.8亿。
第三,部分政策反而引发市场重心下移。如在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中,股票究竟该按国际标准定价,还是按照国内原有标准定价,成为投资者心中新的不确定因素。华电国际询价更是直接导致了中港两地电力股的“握手”,电力板块指数从2004年11月23日到2005年1月31日累计下跌27.4%,同期大盘下跌13.82%。
第四,矛盾的主次关系处理尚有待完善。询价制引发的新的矛盾出现了,究竟该推进国际化、市场化还是停止推进?如果要推进,是否应当首先明确目前股权分置背景下A股的定位,也就是说,应当先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再着手其它问题。这里又涉及到“国九条”问题解决的主次问题、顺序问题。市场对于政策的不领情,并非是投资者“倒行逆施”,而是政策本身在矛盾关系处理上有待于完善,解决问题的次序上尚有待于理顺。此外,政策的主动性不够,倒逼的迹象较重,削弱了政策的效应。在“国九条”颁布至9·14行情以前,六个小组无一发布相关政策。到目前为止的“国九条”相关政策均是在2004年10月份以后发布的。这给投资者的信号就是,政策是因为股指跌才出台,进而,在市场大跌之际投资者盼望有新的政策出台。(徐辉 吴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