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一月二十九日电 题:湖南抢救老剧种 湘剧振兴会有时
作者 邓霞
位于长沙市窑岭的湖南省湘剧院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群行色匆匆,白纸黑字的招牌怎么看都没有旁边“住宿”、“钟点房”之类的红色灯箱广告抢眼。若不是有人指点,实在很难想象,这就是有着五百年悠久历史的湘剧的“家”。
作为湖湘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湘剧曾经兴盛一时。史载称:“明洪武三年,朱元璋择封第八子为长沙王,建吉王府养伶人于府,又常邀民社献艺,曰湘乐。十三年后,张献忠攻克谭州焚毁王府,伶人遁入民间搭班觅食……”由此可见,早在明朝初年,湘剧就存在官办,且在民间十分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湘剧更是风光无限。湘江河畔、斑驳不堪的茶楼里,人们时常可听到丝弦和锣鼓点子,大家在咿咿呀呀中洗去劳动的疲惫,感受着湖湘文化的粗犷和浪漫。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原本是主流戏曲文化的湘剧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其“领地”也被时尚年轻人所热衷的歌厅、酒吧、网吧等占领。
“现在湘剧成为了边缘艺术。”湘剧泰斗董武炎先生在谈到湘剧现状时声泪俱下。他告诉记者湘剧目前的处境可谓是举步维艰:二十多个剧团仅剩下湖南省、长沙市两个湘剧院,从艺人员也从几万人锐减到数百人,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只有五十余个流传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创作队伍日渐减少,一些懂戏剧的老作家相继去世,优秀的、能写戏的作家越来越少。”董武炎先生说。
为了保存好这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湖南加快了抢救湘剧的步伐。据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周祥辉介绍,文化厅近年来对老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采用文字、录像等形式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学习。“我们现在已经恢复和发掘了湘剧的‘四记’作品。”而二OO四年新出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也将湘剧、花鼓戏、长沙弹词等地方文学艺术列入保护范围。
“越是地方的,就越有代表性。”正在参加湖南“两会”的政协委员、长沙市文化局副局长俞小玲表示,她所在的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已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抢救和保护湘剧艺术的建议》的提案,为抢救湘剧开了不少“处方”。
俞小玲告诉记者,提案提出了由政府拿出专项保护经费建立一个保护、抢救湘剧的目标体系;在长沙市内建立湘剧的演出基地;在中、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等诸多建议。
“让热爱湘剧的人有地方看戏,让未来观众群有途径了解湘剧,让湘剧演员有条件制作出好剧本……”俞小玲认为,如此,湘剧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重放光彩将指日可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