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普吉一月二十九日电 题:亡羊补牢 未为晚矣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海啸的袭击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了。虽然泰南灾区已从救灾转入灾后恢复与重建,泰国官方正致力于旅游业的振兴,普吉岛的旅游开始复苏,但是海啸的阴影依然难以从灾民的脑海里拂去。
泰南重灾区攀牙府德古巴县邦莫村的一个灾民临时安置点,是遭受海啸席卷的咸水村村民的临时居住地。一位村妇尽管家中的房子还在,却因心存余悸而不敢回家居住,仍日夜栖居于安置灾民的简易工棚下。象她这样的灾民在灾区并不少见。
海啸灾难的确不堪回首。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生近九级的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殃及东南亚、南亚沿海各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统计数字显示,泰国遇难者达五千多人,整个印度洋海啸中遇难和失踪总人数已超过二十八万人,涉及三十多个国家的公民。
“这是全人类的灾难。重大灾难没有国界,是人类安全的共同威胁。”中国外长李肇星二十九日在此出席海啸预警机制区域合作部长级会议时如此感言。而联合国秘书长的特使在同一场合感叹,如果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体系,或许能挽救许多生命。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无情海啸,已经使整个国际社会的防灾意识得以迅速提升。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建立健全海啸预警体系、推进防灾减灾,一个月来呼声日高。
澳大利亚、印度、印尼、中国等四十三个国家的部长或高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备灾中心、亚洲开发银行等十四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二十八日到二十九日相聚海啸发生地之一的普吉岛,共同探讨建立重大自然灾难监测、预防、评估机制的有效途径,并发表宣言凸显建立有效区域海啸预警机制的共同政治意愿。这被认为表明“亚洲国家在救灾与重建道路上迈出了实质而重要的一步。”
海啸发生后,从雅加达的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到毛里求斯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会议,从日本神户的世界减灾大会到北京的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研讨会,从联合国大会讨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人道援助问题的特别会议到普吉岛的海啸预警机制区域合作部长级会议……一系列建立区域海啸预警机制的重要倡议提上日程,显见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已有清醒的认识。
作为海啸受灾国之一的泰国已经应声而起,率先出资千万美元,倡建“志愿信托基金”,推动建立有效的海啸预警区域机制,并力图成为海啸预警体系的区域中心。同时,泰国海军在西米兰群岛建立了首个海啸监测站,走出创建国家海啸预警体系的第一步。泰国政府也已成立一个国家委员会主管综合预警体系的研发,计划今后六个月到一年内沿海岸线建立众多监测和警报塔。
塔信总理在海啸预警机制区域合作部长级会议上表示,要建造一个纪念碑,哀悼和纪念死难者。更为重要的是,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采取有效行动使民众远离自然灾害,保护海岸沿线民众和游客的安全。
海啸提升防灾意识,这或许是此次海啸灾难留给世人的可贵财富,尽管代价惨重。联合国秘书长的特使指出,区域海啸预警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印度洋各国的需要与具体情况,加强现有的减灾努力,发挥联合国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人类的自然灾害很多,远远不止一个海啸,如果只是就海啸论海啸,那就难以惩前毖后、真正实现防灾减灾。此间与会人士的担忧并非“杂音”,倘能确保有效预警体系相互融合,不仅覆盖海啸而且覆盖诸如台风、水患等其它自然灾害,人类的家园势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