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2日电 据广州日报报道,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因为楼体倾斜等原因,迎来了大规模的“会诊”。有关方面表示,古建维修工程将争取在年内开工,一年左右完成。争取到2007年大元帅府旧址百年诞辰之际,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来客。。
400条裂缝危及楼体安全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苏富昌介绍,他们对大元帅府检测的结果触目惊心:作为大元帅府主体建筑的南楼和北楼,裂缝分别达到了217条和190条,宽度大多在0.1毫米~0.2毫米之间,呈从上至下递减的分布。更严重的是,到去年10月,这些裂缝大多已经“长大”到了1~3毫米,速度惊人。
南楼的倾斜比北楼严重
此外,大元帅府日趋严重的沉降问题让两座老楼成了歪肩塌背的“佝偻病患者”。“在广州的文物保护单位当中,大元帅府算得上最‘歪’的了。”苏富昌介绍说,经过测量,南楼倾斜较为严重,西北角比东南角低了43厘米之多,“病情”相对较轻的北楼,西端也比东端低26厘米,南端比北端低19.5厘米。由于不是平衡的倾斜,两座老楼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扭曲状,如果继续承担巨大的重量,很可能造成整个墙体的拉裂。
当年建筑者偷工减料埋隐患
据介绍,大元帅府旧址的建筑始建于1907年,设计师是一位法国人,至今已有97年的历史。“从我们的勘测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建筑者也有偷工减料。”苏富昌说,在南楼的700余条起支撑作用的工字钢中,有42条达不到搭接要求:本来应该担在墙体中,由于不够长度,就被搭在了飘砖上。这种现象在北楼更加普遍,不合格的工字钢占到70%~80%。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撑力,人多的时候可能让整个楼板塌下来。(文/卜松竹;图/陈安)
相关链接:大元帅府简史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两座中西结合三层楼房,1996年1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是广东士敏土厂厂址,始建于1907年,孙中山于1917年、1923年两次征用为大元帅府。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为取得海军及福军的拱卫,孙中山选择了珠江南岸的广东士敏土厂一部分地方设立大元帅府。由于受桂系军阀和政学系的干扰和排挤,孙中山被迫于1918年5月离职去沪,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3年3月,孙中山回到广州,又在此重建大元帅府。随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大元帅府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