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8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但是农民失地、收入差距加大等引发的七大社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据最近一期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担任这一课题执笔人的李培林研究员指出,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更加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特殊国情须引起高度警惕:
——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2004年上访事件明显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失去土地而又未得到妥善安排、公正补偿的农民。按征用土地量和农民人均土地量的保守估算,目前全国有约4000万失地农民。
——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比去年同期9.1∶1有所扩大。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呈扩大趋势。
——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城镇新生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新的就业问题。
——减少贫困仍然是新世纪的重任。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到29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3%。但目前农村的绝对贫困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625元以下,低于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联合国国际贫困测算标准。中国目前正处在减贫的瓶颈阶段。
——反腐败要注重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国纪检机构、监察机构、检察机构、审计机构投入反腐败的大量人力物力来看,反腐败的力度和成本很大,但腐败大案要案新案仍不断出现,必须从完善制度上来考虑。所以应当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干部任免的公开、公正程序,逐步建立公务人员的财产申报制度、离职资产审查制度等。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注意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社会心态变化。近两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却在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基本食品的价格在经济高速增长中也有了较大幅度上涨。占其总消费支出50%~60%的食品支出的增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而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更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态度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