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赈灾救援的全球化效应

2005年01月14日 16:18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如果把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分为前后两部分来加以描述,那么2004年是以人类在过去100年里遭遇到最大的恐怖性自然灾害作结,2005年则以国际社会空前团结展开赈灾救援为始──这样的观察视角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自信和鼓舞。

  好莱坞曾以超级电影技术和镜头语言向全球观众演示过海啸袭卷城市和家园的惊恐一幕,那不仅是预测未来,其实也在描绘现实。2004年12月26日,当银幕幻像变成了生活现实,人类除了承受之外,根本没有回避和抵抗的可能。我们无法感知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千里眼”和“顺风耳”般的现代传播技术却送来了现场和真相,让我们读懂什么是世纪性灾难,理解什么是全人类悲哀。

  南亚大海啸与911恐怖袭击,在21世纪之初构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性的天灾人祸。

  人类尽管已迈入全球化时代,但信息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依然没能有效预警天灾、彻底防止人祸。灾难的频度在增加,级数在升高,同时也检验着人类自我关怀和自我救助的能力。

  全球化时代的灾难,就是全人类的灾难。无远弗及的现代传媒在第一时间传送影像和信息,让源源不断的报道在传递真实的同时,也迭加并放大着灾难效应。国家的表现在指标意义上总结并引领着国民的表现,国家的反应也会在全球化的坐标中接受比较和考衡。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举动,大都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受全球性评价,也产生全球性影响。本次,美国在灾后出手有限,与其超强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符,被舆论讥为“吝啬”;美国为了挽回影响,大幅追加救援款项,并由政府和民间双管并下,大施援手,又被解读为试图对伊斯兰教徒示好,乘机扩大在受灾地区的影响。其实,与长远的政治目的相比,大国在赈灾中履行国际义务,为世界播撒和平与人道的种子,才是人类之幸。

  来源:摘自日本《中文导报》(内容有删节)

 
编辑:秦欣】
相关专题:印尼强震 海啸席卷数个国家


  打印稿件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