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汉武大帝》导演回应指责:留胡子为司马迁好

2005年01月11日 14:18


剧照



剧照

  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这几天成为全国观众的收看重点。据央视的数据,该剧开播一周多,收视率节节上升,直逼当年的《雍正王朝》。因为一些观众没有看到前几集,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央视上周四开始在一套晚间23点从头播出该剧。收看的人多,指责声也大,一批观看了该剧的历史学家纷纷发言,指出该剧中有不少“硬伤”。记者昨(10)日采访了该剧导演胡玫,就历史学家们、观众们的一些意见,胡玫一一作答。

  关于结构汉景帝给汉武帝热身

  记者(下称“记”):应该说我是《汉武大帝》比较忠实的一个观众,这一周以来,到点就会看这部电视剧。但看到现在也16集了,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总共58集的戏,到现在为止,还是在说汉景帝,陈宝国老师还没出场,也就是说,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统治50多年,发生了那么多事,可能宝国老师的戏也只有30多集,这样的结构安排合适吗?前面的笔墨是不是太多了?

  胡玫(下称“胡”):首先我们要说,这不是一个20集的戏,它原来有60多集,焦晃演的景帝到17集病死,武帝接位,景帝对汉武帝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历史是有延续性的,我们现代许多观众可能一点都不了解那时候的背景情况,不清楚汉代人的政治结构,我们觉得,进入汉代戏的时候,必须有这样一个热身。你必须先知道了七王之王,知道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才能理解为什么汉武帝会有那样的性格,做出那些事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必需的。

  记:我注意到该剧在几个地方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前一集里看到七国起兵的形势还很危急,下一集,问题突然一下子全解决了。还有栗妃娘娘,前面还备受皇帝宠爱,怎么皇帝说翻脸就翻脸,没什么缘由就关起了她,还废了太子,这些地方感觉都不是特别清楚。

  胡:这其实是《汉》剧真正的遗憾所在,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审片造成的技术性删节,使得情节不连贯。我们原来有60多集,删到了58集。还有一些是拍摄时因为受非典影响,一些演员不能到位。在《汉》剧还有一些礼仪服色着装也不准确,人物形象不统一,这都是受当时拍摄条件的影响。

  关于表演京片子未必不如陕西话

  记:从现在来看,剧中有几个人的表演应该是让人比较容易有争议的,想让您评价一下,首先是焦晃,他的表演很现代化,生活化,一些观众觉得他说一口京片子,大白话,不像古人说话。你觉得怎样?

  胡:这也是这两天争论比较多的。关于焦晃的大白话,我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不讲京片子(普通话),难道必须要演员讲汉代的西安(长安)话或陕西话,才叫真实?非要演员讲一口绕嘴、酸溜溜的秦汉文言,那还不把观众看跑了?在历史剧中主要使用白话和口语,适当使用有生命力的典故成语,这是我在《雍正王朝》和本剧中的有意尝试。如果像一些历史剧那样使用不规范文言,就难以使观众走近古代历史而受到感染。

  记:台湾演员张世是这批演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据我了解,几乎每个人第一次听到他说话,都会觉得有些别扭,他的台湾式普通话在现代戏中还好一点,在古装戏中就明显的格格不入。当时为什么没有考虑这一点呢?

  胡:我们考虑过这一点。怎么说呢。当时张世扮演的田玢这个角色,我们找来了内地的配音给他全部配过一遍,可是后来发现张世的表演是非常独特的,他的声音配合他的表演有种不可替代的个性,后来我们又仔细地考虑了一下,田玢出自民间,早年在乡下,他和他姐姐王皇后又是异父的姐弟,他为什么就不可能说这样口音的话呢?这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们又特意将张世从台湾请来,重新给田玢配音。

  记:著名歌唱家苏小明,我们了解她是唱《军港之夜》的,可是这部戏中,她扮演了长公主,这个角色戏份非常重,从前几集看来,她的表演还是显得拘谨生涩了一点,不知道您是怎么选中她的?对她表演如何评价?

  胡:小明和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以前一起聊天的时候,她对一些影视剧的评价我感觉非常到位,后来拍这部戏的时候,她说想演个角色。我知道她也演过一些影视剧,所以就决定让她试个造型看看,结果出来很奇怪,她的造型非常特别,而且她的脸长,和焦晃演的景帝还真有几分相似,而且她的性格、气质和长公主也有相似的地方,就决定她演长公主。应该说,小明演的时候,真为她捏了一把汗,我跟她说明了,不管关系怎样,一场戏三回过不了,我们就得换人。小明自己也非常努力,看那个时代的一些资料,和我交流,向焦晃、宋晓英、张世等所有的演员请教,拜他们为师,有一段时间,她着急得睡不着觉,头发都掉了。你看了这个戏就会发现,她开始有些生涩,到后面表演越来越松弛。

  关于服装汉朝妇女为何“哈日”

  记者:《汉》剧还有一个问题,化装非常奇怪,感觉有点像日本和韩国历史剧中的妇女装扮?

  胡:这个问题我们的历史顾问求实先生可以回答。

  求实先生:应当说,汉文化是原型,日本和服本来就是仿汉唐装,韩人古代服装也模仿宋明服装。服饰相似不足为怪。比如说现代日本人的木屐,在汉晋时代是江南人普遍的装束。

  胡:可能有影响的电视剧,求全的批评也更厉害些。我们会把这种批评也看做是一种激励。但是历史片毕竟不是历史专题片,不可能严谨到与历史丝丝入扣的程度。总会有一些遗憾。

  关于硬伤

  1司马迁也可以有胡子

  问:司马迁是受过宫刑后,在电视剧中出现的,为什么还有胡子?

  胡:胡子是男人的第二性征。受宫刑后,第二性征消退,这是常识。但就司马迁受刑后,要不要改变他的形象,我们曾反复与有关专家讨论。专家认为:古代宫刑具体施行有多种情况。有些人施刑后,如“去势未尽”,则第二性征会有残存,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人。这方面,历史著作中也是有记载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剧情和演员形象的需要。扮演司马迁的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演员,本身戏并不多。如果几场戏后,又给他剃掉胡子,改变外形,结果会使观众认不清楚。司马迁这个人物的造型也受到损失,不如目前的造型更具有沧桑之感。经过反复斟酌,我们还是保留了司马迁的胡子。

  2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是大帝

  问:有观众现在质疑“大帝”和“帝国”的称呼,说汉武帝就是汉武帝,没听过什么“大帝”的说法。

  求实先生:西方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有恺撒大帝,有奥古斯都大帝,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伟大皇帝称“大帝”?编剧称汉武帝为“汉武大帝”非常恰当。所谓“大帝”,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是大帝。从学术角度说,古代皇帝的谥号有“高祖”、“太宗”之称。高祖即创业始祖。“太宗”呢,“太”是“大”之意,“宗”是尊主和帝祖的意思。那么所谓“太宗”,其实也就是“大帝”的同义语。三国时孙权,帝号就是吴“大帝”,可见“大帝”之称古已有之。

  3“大”读作“代”很准确

  问:还有人指出,《汉》剧中有的演员台词读音不准确。如“大夫”、“大王”的“大”读为“代”。

  胡:“大王”、“大夫”读“代”还是“大”,在拍摄中就有争论。有专家认为,大之古音读代,今人称医生为“大(代)夫”,就是从古音来的。但有许多读法难以完全从古音,否则会很别扭。有些字的读法专家间也有分歧。比如后面剧中出现“月氏”,读为“月”还是“肉”,就有分歧。我们依照《辞海》读为“月”。

  评论:与历史学家共存共荣

  前一阵真烦透了“历史学家”,瞎胡闹什么,一部历史剧还没开播,就有一排历史学专家们跳出来,这边揪尾巴,那边扯辫子,不把这戏弄得播不出来誓不罢休。上来就是什么“历史正剧请勿戏说”,好了,现在全是戏说戏,谁还敢轻易拍个正剧。当时我心里那个讨厌:戏不拍了,您没事干也就罢了,让我们观众看什么去啊?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让我改变了看法:有些人,你不把问题揪出来,他就能没完没了的洋洋自得。有时候专业的挑剔,是对付他们最直接的武器。

  《汉武大帝》播出了,我应该算是它比较忠实的观众,除了头几集,后面基本没落什么。我个人对这部戏的评价,它应该是这两年来最好的一部古装历史正剧。播的好肯定有争议,果不其然,这两天司马迁的胡子成了焦点。我觉得这些细节可以指出,但无须太责备。真要较劲地说,岳不群挥刀自宫后还会粘上假胡子,人家司马迁就不可能要个面子吗?

  《汉武大帝》已经全力按照正史走,咱观众没工夫看书,看看这历史剧,娱乐间隙也了解些历史。历史剧有错误,您历史学家挑出来,咱观众看电视剧了解大背景,再看看媒体报道改正小错误,历史正剧和历史学家共存共荣,咱观众也娱乐学习两不误,这格局挺好嘛。

  凡事有个度,历史正剧别拍得漏洞百出,历史学家您也别“赶尽杀绝”。还是那句话,娱乐为人民嘛。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作者:任嫣

:站内检索:
关健词1:
关健词2:
标  题: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