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图片库
时 尚 | 汽 车 | 房 产 | 视 频 |精品商城|供 稿|产经资讯 |专 稿| 出 版|广告服务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沦为搞笑工具——方言的“片面性繁荣”

2004年08月19日 17:06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刊记者/罗雪挥

  持有普通话心理的人们,似乎对方言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瞧不起,所以,方言在流行文化里沦为搞笑的语言工具。

  西安光中影视音像部负责人朱蒙于今年2月策划买断了《猫和老鼠》各地方言版的版权,并且已经制作了包括普通话、陕西话、河南话、上海话、天津话等在内的5个方言版本。他遗憾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普通话版本的销售业绩最差,他把原因归结为普通话是最没有语言魅力的一种语言。而其他的方言版本,都能在当地引得爆笑连连。

  猫还是那只猫,老鼠还是那只老鼠,但是操着方言的猫和老鼠就那么轻易地颠覆了经典卡通的本来面目,暴力的“锤子,看老子不扁你!”“滚开”、“整死”比比皆是,在四川版本的《猫和老鼠》中,剧中动物的轻声哼唱,被改成了《常回家看看》的调子,歌词更被改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找点时间,找点空闲,狐朋狗友,搓上几圈(特指麻将)”。

  各地的“猫和老鼠”齐上阵,呼应着用方言“造反”。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影视小品、情景喜剧、手机彩铃、Flash等领域,而且日益更新;《十面埋伏》刚刚播映,《十面埋伏》之飞刀门东北话版就上了手机彩铃的排行榜,“大侠你好,欢迎致电飞刀门,找帮主请按1,找章小妹请按2,找金捕头请按3,找刘捕头请按4,谩骂编剧及导演请按5。”类似的《十面埋伏》其他方言版本也排列其上。

  被年轻人遗忘了的土极了的方言又以最时髦的方式,说着最时髦的文化事件,引入了时尚的生活中。如果这么看,方言算是繁荣得一塌糊涂。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而在幽默方言载体中,东北话、北京话、四川话是其中的翘楚,尤其是东北方言,以赵本山的小品,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代表,一度在社会中流行,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现象。

  三大方言均符合了闹剧化流行的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大家能听懂,同属于“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只是语调不同,发音基本没有区别;另一个是和其他方言有明显不同,而且按其他方言,特别是按照普通话标准要令人感到滑稽。

  这种滑稽的方言形态是否能够促进方言的复兴?北京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教授于长江认为,方言闹剧的流行充其量算是一种“片面的繁荣”,这种闹剧化,其实主要是以“外人”的感受把方言的某一方面畸形发展起来,是根据“他人”对该方言的好恶和取舍,说白了是因为别人的偏见、成见,常常有某种隐含的贬低性。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中国话听起来滑稽可笑,而经常模仿搞笑,这能算中文的繁荣吗?”于长江说。

  家乡在哈尔滨的于长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个纯粹的东北本地人,不会感到东北话有任何可笑之处,即使是有些东北人感到自己语言可笑,那也是被普通话“洗脑”后依照普通话标准得到的感受。


 
  打印稿件
健康指南

- 著名专家座谈高血压
- 咳喘一贴灵!
- 上海海军可治愈高血压
- 痛风患者的福音!
- 中医治肿瘤,取得新突破!

商务指南
- 04年怎样投资稳赚大钱
- 90个好项目赚钱就是快!
- 不怕不赚钱就怕不点击!!
- 1-6万元 投资好项目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