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中国队在亚洲杯决赛中,以1:3输给日本,屈居亚军。一场球赛,尘埃落定,但围绕这场比赛前前后后,尤其是对中国球迷的反日情绪及表现的议论却意犹未尽,大有甚嚣尘上之势。全球各地的海外华侨华人也加入了这场网上辩论,可谓莫衷一是,见仁见智。
这场讨论的核心议题似乎有两个层面,一是体育是否应该被政治化;二是球迷应该不应该在输球后作出对日本方面的过火举动。而我们认为,真正的议题应该是中国球迷应该在历次事件中汲取什么教训,锻炼什么样的心态,形成什么样的风度,以什么样的风貌迎接奥运。
关于“体育就是体育,不应该政治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体育发展至今,从未脱离过政治。笼统地说体育不应政治化也是不对的。当初希特勒统治下的奥运,有众多国家抵制,难道不对吗?前苏联抵制洛杉矶奥运、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都是体育政治化的典型。
那么要求中日之战脱离中日当前的政治氛围,看来就是十分善良又十分幼稚的愿望了。日本政府高官的过激言论,也显示日本借体育达其政治目的的意图。中国政府低调应对,增加警力防治恶性事件发生,也有其必须的政治考量。所以这个议题牵涉太广,不是球迷间可以讨论解决的问题。
再则,中国队输球后,特别是有日本球员以“上帝之手”攻入关键一球而不认帐,日本政府出言不逊的因素,数万北京球迷中有数百人迟迟不肯散去,做出围堵日本车队、至日本使馆、日本球员下榻旅店抗议等不当举动,(当然不是什么光彩举动)应当在可以理解和容忍的范围。从现场未发生任何伤害事件推断,球迷肯定保持了克制,警方也肯定有效控制了局面。这种冲突在西方任何国家的狂热赛事之后,都可能出现,打伤一打人,烧它几辆车,是小菜一碟。
如果联系“上帝之手”,事件发生在英国,恐怕后果不堪设想。球迷者,迷也!要求球迷完全理性,清醒,是不现实的。因此此次因“抗日事件”对北京球迷大加讨伐,是失之公允的。这次北京球迷的抗议火候,素质表现,应该打低分,但不应求全责备。
由此而引出的话题是:北京球迷-作为即将举办奥运城市的主人,应该向多少分努力?而要达到“高分”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打造泱泱大国的球迷风范?我们认为中国球迷至少有两堂课要补:一是补“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的课,二是补传统文化的课。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民众心理渐渐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崇洋媚外转向今天的民族自尊。这一转变的主流是正面的,对于爱国情操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但这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使当今大陆排外与狭隘民族情绪上升。这种浮躁的、一点就着的情绪显然影响了球迷的方寸。反日不等于爱国,排外绝不是自尊。在一国球迷身上所应该体现的爱国情绪,应该是他的群体形象足以代表中华泱泱大国的风范。爱自己之所以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才是真爱国。这一点对照其他国家球迷,看的更清晰。
英国以最绅士著称,球迷却最暴力,给英国在全世界脸面丢尽;设想他们遇上日本,肯定比中国球迷做得过火,能说他们爱国吗?英国因他们而羞愧。
法国球迷没有英国球迷暴力,但却比他们更散漫。法国球迷所到之处,垃圾成山,这种无视公共卫生的行为,也使法国常常蒙羞。
相反,中国最恨的日本,其球场在散场后据说是见不到垃圾的,这使人想到日本的规矩与礼仪,他们的风度,表现出他们很爱他们的国家。中国球迷吐痰应以此为鉴。一口痰可能丧失国格,还谈什么爱国?爱国之初就是自爱与爱自己的文化。
打造中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之球迷群体的唯一“路线图”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可以戒暴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可以戒听不得批评;“有容乃大”可以戒狭隘民族主义;“知耻而后勇”可以帮助认识自身弱点;“胜败乃兵家常事”可以锻炼平常心。
不允许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或外国人士(比如亚洲足联秘书长)质疑中国人办奥运的能力,以此表现爱国情绪,毕竟过于肤浅。而认识到自己素质有待提高,刻意补课,回应外国人的质疑与担心,才是真正的爱国。
距2008年北京奥运还有4年,希望中国球迷“知耻而后勇”,届时换一个面貌迎接这一全体炎黄子孙为之欢欣鼓舞的节日。
文章来源:《欧洲时报》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