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1日电 香港《经济导报》周刊2004年32号刊文称,近期香港东亚、汇丰、恒生、渣打等大型银行分别公布上半年业绩,除东亚外,其他银行业绩都好于市场预期,反映香港经济正处于好转之中。
不过文章也指出,实际情况不容过分乐观。银行纯利增加,主要得益于楼市好转,破产减少,导致银行贷款呆坏帐拨备大幅下降和回拨,以及银行投资物业的重估增值,因此拨备后的营业溢利和股东应占利润增长都大大高于拨备前的经营溢利的增长。而拨备前溢利的增长则主要来自于非利差收入,包括交易溢利和服务费、佣金收入,大部分银行的利差收入实际上处于负增长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利差缩小,不过最主要原因还是贷款额增长不快所致。
据香港金管局统计,香港本地制造业贷款和贸易融资贷款已大幅增长,不过物业贷款和批发、零售业贷款仍处于负增长状态(这两者要占到本地使用贷款的六成多)。整体贷款也只是略高于零增长。
文章分析说,回归以来,香港经济长期处于经济增长下滑通货收缩的处境,其主因并非货币扩张不足和消费低迷,而是投资不足和信贷收缩。
就银行来说,奋力开拓非利息业务,有利于其保持盈利增长,不过其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不力,从长远来看,整体风险就较大。另一方面,如果整个经济由于实体投资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而经济虚火不小,也不健康。在这种大环境下,银行靠开拓非利息业务和拨备返回、资产估值上升来获利,公司盈利就不会稳定和长久。
文章认为,不缺资金缺投资是阻碍香港经济长期发展的最大难题。单是鼓励港商北上投资和北上创业并不能增加香港的GDP和税收,特别是解决香港本地就业问题,尽管它会带来香港GNP的增长和小部分消费反馈。同样单是鼓励内地资金来港金融投资和旅游消费,也只能小部分增加本地的GDP增长。长远看,香港经济再起飞还得靠本地投资的兴旺。当然本地投资投什么,就得发挥香港人的传统智慧和创业精神了。(摘自香港《经济导报》周刊2004年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