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Cheers》杂志在新近完成的两岸1970年代生人职场特性对比调查中提出,一种突破了地域限制和“上下级”单项模式的“新同事关系”正在两岸新世代的职场实践中建构。
从1990年开始,众多台湾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领着年轻的工作团队,前仆后继地踏上彼岸。15年来两岸人才彼此间的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Cheers》杂志总编辑吴琬瑜提出,十年前,岛内到大陆去发展的多是去投资设厂当老板。隔了几年之后,去大陆的主要是一些专业人士,他们大都担任台资企业的高阶主管。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聚集,台商布局大陆也基本就位,现在台湾1970年代出生的职场生力军与大陆青年正在形成同台竟合的关系。
《Cheers》杂志的调查显示,岛内1970年至1980年间出生的上班族中有近七成的人曾与大陆人士接触,与大陆人士的互动则以工作业务关系最为突出,超过了旅游、文教交流活动、亲戚关系、求学、婚恋关系等。
两岸年轻工作人互动增加,可能不在一地,也可能不在同一家企业,但却因为两岸经贸联系的增加而要发生业务上的平行往来。据《Cheers》副主编刘凤珍介绍,调查还发现,两岸年轻专业人士和管理层发生接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在岛内母公司和大陆子公司工作而有平行业务往来的占最大比重;其次是互为客户或上下游同业的关系;之后是岛内人士派往大陆担任台资企业管理干部。
两岸职场生力军的所谓“新同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突破地域限制、在平行的人事层级上的密集的业务往来关系。吴琬瑜表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台湾专业人士几年前因赴大陆台企担任高阶干部而与大陆人士形成上下级关系,这一现象到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群成为职场生力军之后,开始发生根本改变。“现在不一定要派驻大陆,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上班族常常每天都要通过网络或电话与大陆同事或客户联络。”刘凤珍说。
卢智芳对记者说,现阶段台湾的青年人无可回避的课题是增加对大陆的认识,了解大陆的年轻人。副主编刘凤珍则表示,岛内过去看待两岸人才问题,要么非常自信,要么过分焦虑,原因都在于对大陆的了解不足。为了帮助台湾工作人更精准地捕捉大陆新生代的面貌,《Cheers》杂志此次还调派两路人马前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大陆城市采访。
“台湾变色龙遇上大陆小老虎”,这是《Cheers》杂志为关于两岸1970年代出生的新世代工作态度大调查起的标题。刘凤珍解释说,台湾青年上班族认为自己像灵活变通、适应能力强的变色龙,而大陆同龄人则更似积极自信、竞争力强的小老虎。
据了解,《Cheers》杂志此次调查显示,台湾年轻一代在创意、外语、应变等方面比较突出,大陆同龄人在职场上则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吃苦耐劳的品格。《Cheers》杂志的这几位高层编辑表示,两岸新世代工作人立足各自既有的优势,应可在越来越绵密的平行合作中开创出事业发展的广大空间。
“两岸同文同种,但相互的了解和理解还很不够。不过可以相信,随着两岸青年一代工作人互动日益增多,将可建构起一个更加良性的互补合作的新同事关系。”刘凤珍说。(来源:新华网 陈键兴、卫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