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朱大可
这是“璩美凤录影带”事件后,又一次全民参与的绯闻消费的狂欢。
“性、谎言、录音带”——官场和名人的玻璃化效应,以及公众权力的奇特泛化,是数码传媒时代馈赠我们的礼物。没有人能抗拒
“赵饶案”正在成为2004年度中国娱乐业的一大“盛事”。
我们已经看到,作为本案起因的欠款问题早已被公众忽略,在事件中凸现的只有一个母题,那就是情色;甚至女主人公本人接受采访时所谈论的主题,也始终环绕着床帷的轴心,而作为法庭证据的“录音带”,则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女方提供录音显然是事先设置好的,她在对话里有意保持低调和沉默的姿态,故意诱使对方入壳;而男方则在毫不设防的情形下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威胁与情诱,软硬兼施,其台词声情并茂,极富戏剧性,完全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喜剧。饶颖无疑是杰出的导演,而录音带男主人公是出色的戏子,法庭提供了激情出演的舞台,数以亿计的中国民众,则有幸成为免费入场的观众。
这是继台湾璩美凤案之后华语世界的又一轮大规模娱乐消费运动。一件三流的民事诉讼,迅速演变成了对社会名流进行“偷听”(偷窥)的全民狂潮。这一绯闻把人们拉向消费时代的核心。
酷语(暴力话语)和色语(情色话语),是当下流行话语的两大支柱。我曾经说过,马加爵是一场暴力话语的媒体狂欢,而今天发生的赵饶案,则成了情色话语的狂欢。
它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勾勒出中国娱乐业的总体地图。人们看到,在木子美情色日记、和竹影青瞳裸照之后,色语正在奔赴一个新的性高潮。而性高潮的迭起,就是中国娱乐业的基本现状。
但这种“绯闻消费”还只是“赵饶案”的表面形态。与璩美凤案完全不同,录音带及其各种男女主人公的访谈记录,推动了某种我称之为“语词消费”的文化狂欢 录音带激活互联网的反讽机制,人们环绕一个“紧”字,在互联网上展开了“大话”运动,并竞相在逻辑、句式和语词上对“录音带”进行反讽性模拟,其主题从教育收费、交警收费、炒股证券、《十面埋伏》、中国足球、嘉禾拆迁到台湾“大选”和美伊战争,极尽变化之能事,由此制造出大量的戏仿作品。令人发笑的是,所有那些文本最后都落实到“紧”字上面。
互联网的第二个贡献是提供了各种“酷索图”,也就是对现成图片进行数码加工(影像合成或文字注解),制造出一些与男主人公相关的反讽性影像。这些文本制作构成了新的深度消费模式:它不再是被动的绯闻接受,而是在模拟、戏仿和反讽中的制作中获取文化解构的快感。
由饶颖提供的“录音带”是耐人寻味的,它不仅具有娱乐和文化功能,而且激励了人们的政治激情。该对话的主角无论是什么人,都娴熟地展露了官场权力学的通用逻辑。男主角在电话中不断重申性主权,强调他的身体霸权、在性权力上的天然道德优势、对女方权力的蔑视与威胁,以及对女性生殖器型的激赏,等等。尽管那些言说来自不同时段,却始终贯穿着一种声音:你又能拿我怎样?正是这些话语细节点燃了公众的怒气。
所有关切该案的人都不难发现,赵饶案本来是一场普通的经济纠纷和民事诉讼,它之所以演绎成全民狂欢,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政治身份。那些强横对白和猥亵语句,被饶颖指认为出自某主持人之口,后者不仅是演艺圈名流,而且也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他的字正腔圆的温柔声音,正是威权主义美学的象征。“录音带”中的声音酷似和身份反差,制造了强烈的反讽,并且使整个诉讼演成一出准官场的马拉松喜剧。
“性、谎言、录相带”不仅是好莱坞大片的标题,而且也暗示着国家主义的全球解构浪潮,这种解构运动曾在克林顿、查尔斯和戴安娜绯闻案上大显身手,如今终于轮到中国民众集体上场了。
我们看到,自从贪官的情欲政治学被当作关注焦点之后,各种拉链门事件开始层出不穷,文化偶像和政治二奶的情欲、私密生活、床帷阴谋和情场交易,从黑箱中浮现出来,成了人们窥探、谈论、取笑和监督的对象。
官场的玻璃化效应,以及公众权力的这种奇特泛化,就是数码传媒时代馈赠我们的礼物。没有人能抗拒这一与时俱进的潮流。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1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