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曾经在书中读到过广场的历史,很高兴有机会能站在这里。”7月28日,凌晨5点钟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正在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18岁男孩孙善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来自美国旧金山,暑假后将在伯克利大学读机械二年级,这次来北京参加“2004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
和孙善文一起来的还有他的父母和妹妹。他的父母1980年移民美国,孙善文和他的妹妹都出生于美国,今年是第一次来中国。
“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由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今年是第4届,共吸纳了来自世界36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近4000名青少年参加,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2~18岁之间。
7月27日至29日,营员们在北京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参观了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观看了杂技等中国传统技艺的表演。除在北京的活动外,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寻“根”。
“寻根之旅,这里的‘根’,就是祖先的意思,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刘泽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通过加强交流,可以让他们有一个认同感”。
“我的孩子以前都是从书上了解中国的,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这很重要。”孙善文的父亲孙怀南对记者说。
孙怀南目前在美国旧金山一家名为Marvin garden的房地产公司作合伙经纪人,在北京的活动结束之后,他们一家还将去西安、洛阳等地继续游览。孙善文则希望下次还能再有机会再来北京,跟中国的大学生进行交流。
这次活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华文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再不推行,十年至十五年以后就没有华侨了。”本次夏令营活动的英国领队伍善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文逐渐显示出其国际经济语言的实用功能和重要作用。
2003年美国规定各大学的图书检索系统,开始使用汉语拼音,而不再使用台湾的注音系统。两年前,英国教育制度把中文列入主流教育的部分,而现在,英国已经有130多所中文学校,约3万学生,占到华裔子女的90%以上。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19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说了同一种语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指出,“语言是社会领域的粘合剂因素,货币是经济领域的粘合剂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形成一个国家的软性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这些移民出去的子女寻根问祖,在较长时间内,一代人、两代人里,还能保持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赢得自己软性国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构成。”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1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