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海七月三十日电题:服从国家利益另辟生活天地
——北部湾划界后广西渔民谋生记
作者 扶建邦
离今年伏季休渔结束还有几天,广西北海市侨港镇渔港码头忙碌了起来,渔民们为开捕做准备。也有不少渔民或坐在渔港边的椅子上,或躺在吊床上,出神地凝视着海面,眉宇间流露出愁云:几十年来传统作业的海区,因北部湾划界而受到限制。今年休渔结束开捕后,将到哪个海域作业,到哪里开辟新的渔区,渔民们在思索……
渔民作业方式发生变化
浩瀚的北部湾,是一个蓝色的“聚宝盆”,这里十二点八万平方公里是数万渔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地方。北部湾渔场广阔,物产丰饶,鱼肥虾美。每年渔汛期,鱼虾成群出没,千帆竞发,渔民们在那里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七月一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正式生效。这打破了北海市大部分渔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他们将从传统的渔场中退出来,重新寻找生路。
据北海市水产局官员介绍,北海市共有三千二百余艘渔船,而《协定》只允许中方一千五百四十三艘渔船到过渡性安排水域和共同渔区进行捕捞作业,北海市共有四百四十二艘渔船可以到合作协定的水域作业,其中二百二十四艘分四年安排在过渡性水域,每年递减百分之二十五,四年后只能在分界线内进行捕捞;二百一十八艘在共同渔区捕捞,时间为十五年。
渔民陈贵金三兄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跟随父亲出海打鱼,前几年腰包鼓起来了,三兄弟都拥有了自己的渔船,他们每年都是在北部湾分界线以西捕捞,年收入人民币差不多过百万元。他说:“北部湾划界是国家大事,我们坚决服从。但要转渔场,至少要有一年的时间才能适应,也就是说,这一年时间全部的消耗费用需要垫资,根本不要指望有收入。”
离船上岸转业谋新路
到二00六年,北海市将调减海洋捕捞渔船一千一百二十五艘,也就是说,该市将有一万八千余名渔民面临转产转业,这对于渔民以后的生活出路、渔区的社会稳定将产生重大影响。如何为这些昔日以海为家、以海为生的渔民谋划一条出路,成为北海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在北海市银海区咸田镇,笔者看到,近两年,原来靠出海捕鱼为生的渔民们建起了—个个虾苗孵化、海虾塘养、虾米加工三位一体的海产品加工、生产基地。还有一些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通过对自己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住进家里,乘上渔船出海捕鱼,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渔家文化,品尝原汁原味的海鲜美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渔家休闲文化旅游品牌。
北海市侨港镇华侨水产有限公司新引进一条鱼糜生产线后,吸纳了一百余名工人就业,在这里工作的熟练女工每月收入逾八百元,公司每年发给加工渔货的渔嫂的工资就达数十万元。据悉,在侨港镇,像华侨水产公司这样依托中心渔港发展特色工业的企业已有十个,共吸纳渔区劳力一千多人。
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老渔夫,成了虾苗养殖场的老板;昔日剖鱼晒虾的渔家姑娘,成了海边出租太阳伞、卖工艺品的摊主……走进银滩中区的大小商场、饮食店,笔者看到一个个渔民的身影在忙碌着,他们在与大海息息相关的产业中闯了一片新的生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