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其定价机制也日趋成熟。
全球石油五大现货市场与三大期货市场
目前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5个。如西北欧市场分布在AR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主要为德、法、英、荷等国服务,核心在鹿特丹。新加坡市场的出现尽管只有10多年时间,但因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极为迅速,现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石油交易中心。美国年消费石油9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1/4,其中6亿吨左右需要进口,于是在美国濒临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兰港和纽约港形成了一个庞大市场。目前中国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就是参照国际市场鹿特丹、纽约、新加坡3地价格制订的。
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以及最近两年兴起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200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超过1亿手,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60%,其上市交易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日本的石油期货市场虽然历史很短,但交易量增长很快,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主要角色
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的现货交易或期货交易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以地域划分,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作价;从原苏联、非洲以及中东销往欧洲的原油则以布伦特原油作为基准来作价;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往亚洲的原油以前多以阿联酋迪拜原油为基准油作价;远东市场参照的油品主要是马来西亚塔皮斯轻质原油(TAPIS)和印度尼西亚的米纳斯原油(MINAS)。中国大庆出口的原油就是以印度尼西亚的米纳斯原油作为定价基准的。
这样的定价体系决定了各个地区进口石油成本的差异。据专家统计,从1993—2001年,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洲的价格平均高1.01美元/桶,与销往美国市场的相比,差距更大,有时达3美元/桶以上,甚至出现过直接从沙特购油运回国内,还不如按沙特给美国的价格先从沙特运到美国,再从美国转运到中国的价格便宜,这种现象在国际上叫做“亚洲升水”(Asia Premium)。
因受许多短期因素影响,石油价格频繁波动,时常出现暴涨暴跌
从理论上讲,油价走势取决于基本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供求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国际油价理应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但因受许多短期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并且经常出现暴涨暴跌现象。短期因素之所以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影响石油价格,主要是因为石油生产和消费的短期价格弹性都很小。供给方面,受资源和产能建设周期的制约,一般的生产者很难在油价上涨时快速增加产量,而沉没成本的发生使得生产者也不愿意在油价下跌的时候快速削减产量。消费方面,石油的难以替代性,使得消费者即使在石油价格剧烈波动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能源或者有效的节能措施,只能被动接受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极端的情况下,消费者由于心理预期的作用,甚至会在油价居高不下时抢购囤积,而在油价下跌时反而持币观望,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中国目前石油定价机制还有待改进
中国目前的石油定价机制是由国家发改委制订原油的基准价和成品油的零售中准价,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购销原油的价格由双方参照基准价协商确定,成品油价格由两大集团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基准价和中准价是参照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动来调整的。这样的定价机制只是价格水平上的国际接轨,并未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国际接轨,存在的问题是国内油价被动跟踪国际油价,没有中国独立的报价体系,无法及时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消费结构的变化,更无法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回国际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甚至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目前从国际市场采购石油(燃料油除外),主要由国有的石油外贸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在现行的定价体系下,当国际市场油价上涨时,进口商预期下一阶段国内油价将会上调,因此增加进口是有利可图的;反之,当国际市场油价下跌时,进口商预期下一阶段国内油价将会下调,因此减少进口可以降低损失。另一方面,国内目前执行的顺价销售体系使得不管以多高的价格进口原油和成品油都可以销售出去且有利可图,现有进出口经营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竞争,也缺乏在国际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降低进口成本的推动力。这样,高价进口石油的成本通过顺价销售体系转移到了下游相关企业,拉高了这些企业的成本。应该看到,现行国际国内油价体系拉高了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也不利于降低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