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间阶层扩大体现社会分配公正合理
虽然儿子已参加工作两年,可北京复兴门老张家的经济条件还没缓过劲来:单位不景气的妻子早几年就下岗了,自己每月有3000多块,不过为了孩子上学,没存下什么钱。上几代人经济的自给自足又没给他留下什么遗产,留下的是几个老人的生活负担。
儿子倒是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每月有7000-8000元的收入,不过这些钱他得自己存起来准备结婚买房用,老张不仅不能指望儿子现在反哺家庭,还得准备儿子结婚买房的时候自己再出一次血。
基于这种经济情况,老张一直不敢乱花钱,不过50多岁的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经过我和儿子这两代人努力,咱张家的孙子辈以及再往后就可以过上丰实而优雅的生活了”———老张心中对后代“丰实而优雅”的生存预期,大概就是流行话语中消费社会的中产生活吧。
从中国城市当下的发展现状来看,老张的生活境况代表了今天城市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老张对未来的预期也同样适合于他们:幸福的中产生活并非指日可待,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两三代人以上努力和奋斗的积累。
“中层”在当下社会的话语体系中是个美妙的词汇,它像天边的月亮,承担着人们对幸福的丰富想像。贫富差距的现状让我们的社会在“中层”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一种近乎强迫症的渴求,专家的理论迎合了这种带着民粹色彩的强烈渴求:理性健康的社会在结构上应该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是很危险的,应该尽快改变。
这种急躁和自我暗示最近又一次出现在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中:一个关于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八至十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我们社会中市场经济全面建立还没有多少年,社会阶层自由流动的真正实现也是近年来的事,抓住改革开放后发展机会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人面临的现实是:计划经济下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滞后,前几代人的贫困并没有给这一代人留下多少可继承的资源,而这一代人身上却肩负着相对较重的负担,不断增加的下一代的教育投资、上一代的赡养负担,再加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阵痛等等——在这种现实基础上是难以在短期崛起成气候的中产阶层的。
大学是中间阶层和中产思想的“孵化器”,可高等教育的兴盛与大众化也仅是前几年的事,新一代的中产苗子还刚走上工作岗位,正像老张的儿子一样,他们尚面临着一系列生活稳定的挑战,不足以成为中产阶层的稳定。中产阶级的普及至少还需要这一代人的努力,这是中层的成长绕不过的过程。
莫为“中层”遮望眼,我们都知道中层对一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但中层的成长和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欲速则不达,不尊重成长规律的社会暗示只会误导公众心态,影响科学的公信力。(稿件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作者: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