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8日电 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内企涌港上市,既是优势,又是风险。为此,香港证监会会一方面透过参与国际证监会汲取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本地的监管架构,迎接与内地市场融合的挑战。
“对于陆续有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既是我们的优势、亦是风险。以刚渡过10周年的H股为例,若没有H股、红筹股,香港股市的市值会有今日的程度?”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肯定有关内地企业对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作出的贡献。“未来来港上市的将多是一些年资较浅、规模较小的民企,香港证监会所面对的挑战又有所不同。”
沈联涛坦言,近10年香港本土的企业上市率偏低,大部分合资格企业已“上得七七八八”,但香港市场除了具备自身的蓝筹企业外,亦吸引到一批来自内地的新企业,当中不乏跨国的国企及红筹,为香港及内地带来好处。沈联涛也明白到内地企业管治有别于香港,这正正是香港独有的优势,亦是风险所在。他表示,许多来港上市的内企不乏资金,来港上市的大方向、政策是基于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国际的监管准则,希望藉此带动企业本身的改革。
“现时香港已是除日本以外亚洲区最大的市场,未来中国很大机会成为区内最大的市场,作为国际窗口的香港所占的份额少不了,怎样与深圳及上海交易所合作也是其中一项很大的挑战。”提到未来香港证监面对的最大挑战时,沈联涛认为还是离不开与内地融合时,所产生的问题。
截至2004年3月底止,共有1,048家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总市值达57,695亿港元(约7,408亿美元),较去年大幅上升68%。以市值计,香港成为全球第8大证券市场,较一年前的排名上升3位。去年进行首次公开招股股份共有75只,集资额达764亿港元,当中超过60%来自内地H股。
沈联涛在98年10月加入香港证监会并担任主席一职至今,转瞬间已经六年,是香港证监会历来任期最长的主席,六年间他经历了香港市场各种风雨,如亚洲金融风暴、交易所上市、仙股事件、民企风波、与内地市场融合及特区政府数换财政司等数之不尽的棘手挑战,他都一一应付过来。甚么才是成功监管之道?沈氏的答案是“不偏不倚”四个字。
他笑言:“不偏不倚,讲就简单做就难。做监管一定要订下准则,但并不容易,你订太高会受指摘,太低又受责,所以不偏不倚最难做,最重要是找到“中庸之道”。太多人赞我执法可能会不准确,太多人骂我可能会做得过份,若两方面的声音是一样,即表示我做对了。”
他又觉得,监管工作最重要是与各方面沟通合作,而且工作不是靠个人,是大家的努力才能达到共识。
沈联涛简历
72年肄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颁经济学一级荣誉学位
76至89年出任马来西亚央行首席经济师及助理行长(主管银行及保险业监管)
89至93年借调到美国华盛顿区世界银行,出任金融发展部高级经理,专责金融市场及支付系统的工作
93至98年加入香港金管局出任副总裁,掌管储备管理及外事经研部
98年至今出任香港证监会主席,任期至05年9月30日止
99年担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名小组成员
02年担任国际证监会技术委员会辖下的主席会员会其中一位主席
03年成为三十人集团会计项目的成员
03年10月至04年5月任国际证监会技术委员会临时主席
04年5月正式被委任为国际证监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任期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