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5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发自北京的消息,北京观察家称,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中仅次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第三环节,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能源需求全面紧张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去年已经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专家指出,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能源紧张是全面的,煤、电、油、水四者最为突出。据了解,中国现在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国外低四分之一左右。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不久前在出席政协常委会期间指出,中国电力方面的增长近几年来说并不低,去年达到百分之十五,今年估计会达百分之十六左右。目前全国在建电厂并将投入运行的有四千万千瓦,几乎相当于半个法国的发电量。即使如此增加,还是不够。能源的紧张迫使中国必须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砂、铜矿砂、木材等,都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以市场换上游产品的开发,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日美俄争夺日紧
“双赢”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表现在能源外交上,庞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国换来宝贵的资源。看看中国的竞争对手,有媒体形象地说:美国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伊拉克战争与美国石油帝国的美梦不无关系;俄罗斯手握资源左右逢源,谋建欧佩克后的另一个石油输出国;资源、市场两在外的日本,则怀抱金条四处塞钱。
北京甚至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对能源的迫切需求现在还仅仅是被彬彬有礼地外交掩盖的变相争夺,但若干年后,谁知道是什么样子!
专家表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只注重中东海湾地区以及南美、非洲,或关注海上勘探开采,而对近在咫尺的俄罗斯石油、中亚油气不太看重。作为世界石油储量和生产大国,俄罗斯长期以来受困于资金严重短缺,长期投资不足,欠账较多,设备陈旧,采油技术落后。为了把现有的地质储量变为探明储量,再变为可采储量,俄罗斯近年来正努力通过同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开展能源合作,吸取资金,为使自己的能源位居世界前列创造条件。但是俄罗斯预期的合作伙伴都是当前构成世界多极结构的主要成员,而不是一般的能源消费国。因此,外交争斗十分激烈。
中东市场主要源区
中国要发挥能源外交作用,还需要建议体制创新。中东是中国的主要进口源区,这一趋势很难在二○二○年前有根本性改变。这就使对中东的研究成为海外开拓的重点。有学者建议:“可考虑在个别国家设立半官半商的专门能源外交机构,为中国石油公司成功进入中东石油市场打好外交基础,提供及时和必要的信息指导,极力促进油气合作项目。可以考虑由国务院副总理挂帅,成立能源对外协调机构,协调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战略,避免单兵作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处于更加剧烈的动荡中,面对这种变化,中国的运作要有相应的弹性。”
外交策略侧重灵活
同时,与俄罗斯、非洲、南美洲、中亚等地区的能源外交,都需要灵活多变的策略和侧重点,尤其要避免直接双向的激烈冲突,尽量采取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战略。只有这种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战略,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王德军)